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沪语版电视剧说起

2013年09月10日 08:15   来源:新民晚报   纪 玉

  上周起,沪语版《断奶》在黄金档开播,熟悉的吴侬软语从荧幕里传来,令人备感亲切。据悉,首批共有四部电视剧试播沪语,如果成功,第二批将推出10部沪语版电视剧。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曾推出《孽债》等三部沪语电视剧,创下收视奇迹,后来因政策所限,“断档”十数年之久。这些年来,除了《老娘舅》等情景喜剧,也就是《新老娘舅》等调解类节目还能让人听到上海话。然而,这不代表观众不期望在电视中听到更多沪语,相反,随着“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开播更多沪语节目成为许多市民的心声。去年开始,《新闻坊》推出沪语周末版,就广受欢迎。

  虽然这些新配音的沪语电视剧离首播已有一段时间,但“接地气”的上海话还是带给观众不小的新鲜感。如《断奶》等电视剧,本来就是以上海为背景,配以上海话,那是再合适不过。文化产品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是典型一例。特别是对于上海的中老年观众来说,沪语电视剧听得轻松,噱头更足,配音吐字清晰,讲的又是最熟悉的上海话,连字幕也不用看啦;对于年轻观众,上海味道也是格外亲切,与父母、孩子一起观看,找找电视剧里的上海话有没有“洋泾浜”,别有一番乐趣;新上海人,也能从中学学上海话。

  对沪语类电视节目的需求,不仅来源于人们对这座城市及其文化的热爱,而且源自对沪语命运的担忧。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实例。语言的养成最需要环境,学校里说普通话,回到家又讲普通话,大众媒体也很少播出上海话,很多小孩当然不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连带着长辈也要“开国语”。普通话是通用语言,是必备的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是必须的;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包括吴语在内的方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的古音,在方言中仍然鲜活。保护、传承各地方言,也是在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宝库,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讲好普通话和方言,不是两全其美吗?笔者在中学时曾有一名外籍同学,因为从小在上海长大,普通话流利,上海话地道,只听他说话,都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外国人。

  有地方文化,才有城市特色。不然,千城一面,失去文化的多样性,是多么无聊、可怕。现在,有沪语教材进课堂,还有人呼吁公交、地铁报站加入上海话。由长宁区文化局、市民俗文化学会、市群众艺术馆、新民网、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主办的“上海话·上海情”2013沪语综艺大赛将于9、10月举行。这些,都是在努力营造多讲上海话的环境,保护、传承上海的地方文化。看准需求、潜移默化,是文化传承、传播的上佳途径。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