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人”能否领衔重振印度经济

2013年09月09日 14:15   来源:广州日报     刘汉振 (媒体评论员)

  深论

  9月4日,年仅50岁的拉古拉姆·拉詹受总理辛格任命,出任印度央行行长,他被寄望止住卢比汇率下降和外资撤出印度的趋势,从而挽救脆弱不堪的印度经济。

  拉詹早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40岁时成为IMF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经济学家。2005年时他就曾预测,2008年会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被视为金融市场的信誉之人。

  即便如此,面对二季度增长率已跌至4.4%、8月制造业产值4年首次缩水的印度经济,拉詹短期内依然很难有所作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印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孤掌难鸣”。尽管印度央行可能通过出台一揽子计划,借此稳定卢比和资本市场,但挽救印度经济颓势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合拳”配合。二、印度经济存在“结构性顽疾”。印度经济深层次的痼疾,是在经济繁荣时期未能顺势改革经济结构;低端劳动力的庞大、制造业的弱小形成了鲜明对比,支撑经济的技术服务业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三、大选因素制约改革力度。如今临近2014年春季议会大选,执政的国大党更加注重利用一些惠民政策取悦选民、拉选票,短期内不会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实,不仅是拉詹,去年二度出任财长的齐丹巴南的作为也有限。他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不但受到反对党的恶意阻挠,而且在国大党党内也得不到支持。如今,印度经济面临重现1991年“支付危机”的风险,却难以浴火重生,这是因为:一、与20年前不同,当今印度国内外的经济状况无法使其再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二、由于腐败严重、裙带资本主义盛行以及松散的联邦制综合作用,印度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很难再顺利展开;三、执政党国大党内部权力涣散,连任总理辛格的内阁正受到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势力的掣肘,难以独立有效地施政。

  其实,无论印度人抱何种乐观期待,都掩盖不住印度经济的痼疾和软肋: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其不发达,不足以支撑本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严重的官僚作风和繁琐的审批制度,扼杀了国内外投资的热情;农村扶贫政策重救济、轻发展,大量闲散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如今的印度,亟须一场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大刀阔斧式改革。虽然时任财长辛格“领衔”了当年改革,面对如今的重重阻力也唯有自叹“廉颇老矣”。2014年春季的印度大选临近,印度“洋葱价格”指标(反映印度通胀程度和政治气候的信号)给执政的国大党施加了不小压力,届时印度将经历一次洗牌;新的“牌局”是否对改革利好,届时才能揭晓。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