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画
用毛巾或浴巾代替抹布,清理完马桶污渍后,再擦茶杯,清洗后又挂在宾馆卫生间,供客人擦脸、裹身……近日,多位读者爆料称,商务连锁酒店北京美豪富邦酒店的毛巾和浴巾,还有多种“用途”。记者卧底暗访的过程中,证实了爆料内容,酒店卫生状况堪忧(8月18日《新京报》)。
酒店毛巾是个“宝”,擦这擦那都用到——看罢上述新闻,相信许多读者只会一笑而过,因为类似报道,近几年来实在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而“害群之马”虽然频频被揭丑,消费者的信任指数却明显是不增反降,不少住店旅客自带洗漱用品,早就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惯例”。
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速度与效率是美丽的死敌”。现如今,一家家冠着“快捷方便”、“商务连锁”名目的中端化酒店,几乎很难经得起媒体记者的卧底暗访,纷纷成为“多用途毛巾”的丑陋典型,这不单单表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管理松弛,更在与日俱增地“洗黑”着酒店行业的整体招牌与信誉。
多用途毛巾屡屡曝光,但这类让人作呕的举动被有关部门确认属实后,那些“臭名昭著”的犯事酒店,往往并未受到伤筋动骨的严厉惩罚。譬如去年8月,湖南都市频道曝光了发生在国家5A景区南岳某星级酒店的类似猫腻,涉事酒店在被查封停业整顿7天后,就又“通过验收”迅速恢复了正常营业。
酒店“多用途毛巾”为何屡曝屡犯,除了相关法规的打压欠狠,还揭示了行业自律的软弱无力。而实际上,一旦这种媒体暗访“一查一个准”的“肮脏行规”逐渐流传开来,就非但是对严格守规经营者的不公平竞争,更会带来整个酒店行业的陷于“社会污名”。所以,除了法律法规需要强化“刚性”与“硬度”,单就行业自律而言,我看也不妨提出更高“治脏标准”:谁若再被查实使用“多用途毛巾”,就在酒店门口醒目公示其“污点”,并且这种“黄牌警告”最起码要挂足一年半载。
毛巾变抹布,监管怎能闷不作声?按着某种时髦的说法,各地不时爆出的酒店“多用途毛巾”事件,的确堪称又是“记者干了监管的活”。记者卧底“揭脏”,某些监管部门又岂会脸上有光?纳税人的辛苦奉献供养的不该是“懒惰”公仆,监管部门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对涉事酒店严厉问责,同时更要避免这样的龌龊举动“有幸”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