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寻求医患沟通“最大公约数”

2013年08月02日 09:54   来源:人民日报   白剑峰

  ●媒体应坚守底线,尊重事实,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努力消除医患信息不对称,避免助长社会“仇医”情绪

  不久前,有网友称福建泉州一名新生儿在保温箱中“活活被烤死”。照片上婴儿背部皮肤焦黑,惨不忍睹。后经泉州市卫生局调查,排除了婴儿被保温箱烫死的可能,初步鉴定为死于感染。目前,医患双方已达成和解协议。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医疗纠纷。患方认为,婴儿被活活烤死,显然是医生玩忽职守导致的。医方认为,这一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保温箱又称婴儿暖箱,其特点是恒温、恒湿,一般设定在37摄氏度左右,和人体温度基本一致。无论如何,保温箱都不会“烤死人”。至于婴儿皮肤上的烫伤样痕迹,其实是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一般人很难辨别。

  现代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由于分科越来越细,即便是学医的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疾病,也很难作出判断,更不要说普通大众了。如果只看表象,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近期发生在贵州的“女童被扇耳光致死”事件,患者看到护士“扇耳光”,其实是护士在做麻醉后唤醒,只是动作幅度过大,护士并无伤害婴儿的动机,这与患方所称“扇耳光致死”有本质差异。与此类似的还有“八毛门”、“缝肛门”等事件,均是医患信息不对称所致。因此,消除医患“知识鸿沟”,是减少医患误伤、化解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通常来说,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占据主导地位,属于强势;患方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弱势。近年来,每当发生医患纠纷,公众总是倾向于同情弱者,站在患者一边指责医方。而个别媒体仅凭一面之辞,就举起舆论大棒,抨击“医者无德”。其实,“强势”与“弱势”是相对的。在“温箱烤死婴儿”事件中,患方既不同意做尸检,也不做医疗事故鉴定,而是利用媒体施加压力,将医生推向舆论的“审判台”,迫使医院给予高额赔偿。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医方显然成了“弱势”。万幸的是,一些医学专业人士挺身而出进行申辩,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调查澄清,终使医生免受不白之冤。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舆论场,每一个公民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出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以求在利益博弈中赢得主动。而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主流媒体必须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越是面对复杂的事件,越要头脑冷静、保持理智,绝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传声筒”,而要做“挖掘机”,通过深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当利益双方各执一辞时,媒体应向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求证,辨明是非,以理服人。尤其是在博弈双方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善于打捞“沉没的声音”,不能让任何一方成为“沉默的羔羊”。假如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盲目跟风炒作,必然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力,最终丧失公信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信任脆弱不堪。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媒体应坚守底线,尊重事实,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努力寻求医患沟通的“最大公约数”,扮演社会“压舱石”和“稳压器”的角色。如果不能用科学精神捍卫医者尊严,任凭诋毁医生事件屡屡上演,必将导致社会“仇医”情绪泛滥,引发恶性伤医事件频频上演。

  医患是一对矛盾体,双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诉求。医患之间,发生纠纷不可怕,可怕的是公共理性被偏激情绪所淹没,医生成为污名化和妖魔化的牺牲品。因此,努力消除医患信息不对称,用对话代替对抗,用理性代替冲动,是媒体重要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