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廉政寄语”另一面

2013年07月16日 07:14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梦里不惊。”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寄语;“公家的钱不能动,平安就是最大的福”……走进郑州市各级机关,几乎在每个干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都悬挂着这样的亲情寄语。据悉,“廉政亲情寄语”是郑州市探索出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形式。(7月14日新华社电)

  以家庭为核心的亲缘共同体,一贯是社会人最普遍、最终极的归宿。家人的影响力总是巨大的,恰是基于此,郑州方才意图通过“亲人廉政寄语”,来呼唤和强化公务员的廉洁操守……此一尝试,原本无可厚非。只不过,见惯了种种“廉政新举”无疾而终后,公众难免心生免疫,再难提起“看好”的底气与兴致来。

  在一种惯常的论调中,大家不约而同担心,郑州此举会否又陷“形式主义”陷阱?“标语,无力制止腐败”,这一已成共识的判断,也再次被用于对此事的解读中。种种担忧,当然不无道理。但需明确的是,在预言一个“新举措”效果时,将之简单套用到既有的经验模型中,又怎算是理性姿态!至少,“家庭关系”的感召力,以及“亲人寄语”不同于普通标语的特质。

  众所周知,反腐的最终出路,无疑是刚性制约机制的建构。但此前,充分利用“亲缘约束”等情感压力,来倒逼公务员清廉从政,亦是可努力与寄望的方向。“廉政寄语”能否预防腐败?这绝非是“能与不能”的是非题,而是一个有关“生效概率”、“效果强度”的量化问题。

  理论上,亲缘关系,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衍生意象,都可推动公务员洁身自好。但另一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很多官员落马,往往就是因亲人已先下水:“从身边人下手,逐层击破”,已成很多行贿者的惯用手法。事实上,在共同的利益诱惑面前,官员亲属的抵御力,并不必然比官员群体来得强悍。与“亲人能倡廉”同理,亲人也能促腐!这,是硬币的两面。

  廉政寄语,能在多大程度上预防腐败?从本质上说,这取决于官员亲属本身的自制和自律。遗憾的是,看看全社会对公务员一职近乎疯狂的追捧,在狂热的功利心态下,我们很难想象,官员亲属真能耐得寂寞。也许,当我们通过各种门道,婉转曲折找到一个官员亲戚办事时,就已宣布了“亲人寄语促反腐”一路的命运——太多人内心深处,并不认可自己为官的儿子、丈夫、父亲,就该权为公用、不谋私利。

  “我们所说、所做的,我们自己并不相信”。当官员家属写下各式廉政寄语时,是否也会有此感叹呢?倘果真如此,理论上有效的“亲缘共同体约束力”,未尝不会走向反面呢。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