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13年联合公选25名处科级领导干部,与往年相比出现了重大变化———所有职位均要求报考者户籍地或工作地在江门。江门公选办前日给出解释,称原因在于这些职位在江门范围内已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储备。(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所谓公选,就是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广纳天下贤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之目的。倘若将公选限制在一地一隅,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必然会出现“江郎才尽”的局面,失去公选的意义。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前沿地,30多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江门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侨都,据说,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市发挥自然地理及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提升。应该说,广东省及江门市取得的这些成效,都离不开人才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广东省提出人才是第一社会资源得战略目标,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开发人才资源,确立人才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
而江门市的这次公选25名处科级领导干部,却与全省乃至全国的人才发展战略大相径庭,所谓的“公选的职位在江门范围内已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储备,故而决定将选拔范围设定为江门市”的说法是的不科学的。试想,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们渴求人才辈出,以适应经济实施发展的需求,岂能因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储备,而“放弃”公选之说?这样的举动,无疑会限制人才流动,弊端由此可见一斑。说到底,这种带有狭隘的地域观念的公选,对本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害无益,大可不必。
显而易见,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挖掘本地人才,广纳外地高才,突破了部门、行业、职业的限制,促进了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何乐而不为?但愿公选不在成为摆设,莫让不拘一格选人才成为空谈。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