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操纵孩子的“兴趣”

2013年06月26日 06:58   来源:红网   乔雨田

  钢琴、书法、跳舞、表演……5岁女孩琳琳每周要上9个“兴趣班”。最近,“压力山大”的琳琳被医生确诊为抽动症。市儿童医院专家指出,压力、电子媒介、病毒感染和脑病后遗症是儿童抽动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门诊中此类患儿越来越多了。(6月25日《黑龙江日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或许是受到了科学的启发,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琴棋书画、唱念做打,一时间,忙坏了顶着学校名义的商家,却也彻底占据了专属于孩子的学前“长假”。以此种态势发展,恐怕用不了多久诗酒花茶也会粉墨登场,并美其名曰,培养孩子更广泛的兴趣。

  一个5岁的孩子,一周要上9节课,这种强度恐怕可以比肩某个阶段的大学生了,可她仅仅是个孩子,一个尚处于童年并向往快乐的孩子。且不说她是否对这些课程感兴趣,只是稚嫩的肩膀本就不该承受这些压力。看着兴趣班内孩子们一张张闷闷不乐的脸孔,失去了快乐的意义又何从谈起兴趣。

  究其实质,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在操纵孩子的“兴趣”,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赌博式”地为孩子报了各种班。结果,孩子的兴趣变质了,成为了家长们的强加意愿,家长们无视孩子们的身心俱疲和强颜欢笑,反而变本加厉地找来了更多的“兴趣”。久而久之,如此做法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风气,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都盲目地参加进来。当对兴趣班的认识逐渐脱离陶冶情操、学有余力的阶段,并上升到为人生早做准备的层面时,课外辅导成了必修课,兴趣爱好成了苦修行。

  更有甚者,将兴趣班与“特长班”混淆起来,稀里糊涂为孩子找到了所谓的“兴趣”。事实上,两者所持的宗旨并不相同。兴趣班意在令孩子快乐,因快乐而收获着能力;而特长班则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在某项技能上有飞速发展。就在这样的懵懂中,孩子成了揠苗助长的牺牲品,而且与兴趣渐行渐远。

  当然,我们不否认课外兴趣辅导班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实现孩子素质的提升、丰富孩子的人生视野、培养文体特长,兴趣班比学校课堂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借助兴趣班的专深教学,可以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填坑补缺、扬优成势的作用。但是,要让孩子真正快乐地从兴趣班上学到东西,做家长的,必须要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注重兴趣的引导和保护,真正把兴趣班交给孩子自己选择。

  即便孩子不会钢琴,不会素描,对这些兴趣班的课程都不感兴趣,至少不会因用脑过度而患上抽动症,至少在若干年后的记忆中还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