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2013年06月21日 07:53   来源:人民日报   罗伯特·阿特金森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改革监管制度,加大对科研支持力度,改善教育体系,刺激对信息技术领域投资等。这不是一场胆小者之间的竞争,各国为争夺创新优势使出了浑身解数,因为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提升的核心所在。

  实施何种整体战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一个国家若想成功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在战略和措施这两个层面下功夫。

  在布局创新战略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几个行业,只是从技术层面理解创新,认为创新就是生产波音787梦想飞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以为用高技术型行业(例如半导体行业)代替传统行业(例如纺织品生产),就可以完成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任务。

  生产力进步,即定量投入的产出增加,是判断经济表现的重要指标。提高生产力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依靠投资新技术或提高劳工技能,提高各个行业整体生产力,产生“增长效应”;二是用较高生产力行业替代较低生产力行业,产生“转移效应”。

  当一个国家想变得更富裕时,该选择何种方式?是各行业全面提升生产力,还是向高生产力行业转移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规模。全面提升生产力的方式更适用于较大的经济体,譬如中国和美国,因为这些国家较多的产出用于国内消费,生产力的提升会导致价格下降,使国内消费者获益。

  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国家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单纯几个行业向高生产率方向转型升级,而是所有公司和企业整体提高了生产率。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近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超越其他金砖国家,是因为中国在更广泛领域更快速地提高了生产率。

  创新战略目标一旦明确,就需要配以恰当的实施措施。全球政策制定者在寻求如何成功发展创新经济时,通常会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政府除了采取资助基础研究、确保市场竞争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外,不应对激励创新施加干预。

  中国积极践行另外一种思路,政府采取更加积极和直接的措施推动创新。中国从这些政策中受益匪浅,但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企业专注于扩大生产规模而非创新,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等。

  其实,没必要非得在这两种思路之间做出选择。芬兰、新加坡、瑞典等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一种借鉴:单凭市场无法满足创新社会所需,积极的创新政策必不可少;同时,要让企业引领创新,让它们充分参加国际竞争并保护它们的创新成果。

  总之,注重各个领域的创新,实施鼓励竞争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政策,支持科学技术和知识创造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作者为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