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50元走百里卖麦秸 谁来拯救农村孤寡老人

2013年06月18日 09:29   来源:华声在线   

  100公斤麦秸秆装车、上面覆盖着塑料膜,年近七旬的老人弓身穿行街头,拉着它们显得颇为吃力!昨天下午,在郑州市嵩山南路,一位等活的民工目睹此景心头泛酸老人的境况,极像父亲当年辛苦操持家庭;他赶紧掏钱买下麦秸,让老人回家。据老人介绍,他叫张学武(音),今年68岁,是新郑市龙湖镇翟家寨村人,膝下没有儿女。两个胞弟,都成家了。6月16日早上,他把承包的责任田里收割过后的麦秸装上架子车,想拉到原阳县一造纸厂销售,“麦秸有100公斤,每公斤5毛钱。为了50元,走百里卖麦秸,你怎么看?

老人为50元走百里卖麦秸

  分析

  老人卖麦秸民工含泪买 释放三重正能量

  一是,穷帮穷,乐无穷。这“老大爷”和这“大兄弟”,两人同属穷汉,这说明了,慈善没有高下,悯民没有贵贱,好事没有门坎,任谁都可以日行一善,而本就差钱的民工怜悯更差钱的老人,就更具震慑的力道和暖人的温度。

  此外,环保戏,显根基。新闻称,民工自己也知道,这些麦秸对他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但会尽心把它们处置好,防止被人引燃。这句话时,又让人读出环保自觉性,我们都知道,每年北方一个四季歌般的新闻是燃烧麦秸,那漫天雾霾,与这燃烧麦秸有一定关系,所以,来自最基层的民工有“防止被人引燃”的自觉性,这往大了说,就是“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诸多事业的推动,诸多改型转轨的催化,诸多新政惠政的实施,所最可依赖的执行基础,不就是这种“民众自觉”吗?

  再有,小善行,微推动。“昨天下午,新郑市龙湖镇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老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将联系民政部门酌情给予照顾”。真是小人物“影响了有影响力的人”啊,一件小事,被媒体发现了,被当地基层政府重视了,帮了一个具体的人,这虽然离我们想要的“制度性路径”还有点距离,但,“我推过那道墙,墙移动了一点点”(劳伦斯布洛克语),想想《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平权历史的推动,我们不难发现一句老话的质朴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反思

  谁解老人徒步百里卖麦秸的悲凉?

  能读懂卖麦秸老人悲怆的,何止是那位农民工。谁都会老,谁家都会有年迈的老人,看看这位年近七旬的农民老汉,再想想自己和家人,不管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谁都会感喟万千。

  这位徒步百里卖麦秸的老人,在中国农村仅仅是一个缩影。这种悲怆,不仅仅是个体的,而是一个时代的。在农村,还有太多的老人至今不能安享晚年,无奈要“活到老、干到老”,这就是农村一些老年人的生存现状。只是,谁能睁开眼,看看这种现状并求解决之道呢?

  当一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提高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时,当“三公消费”畸高不下时,当“形象工程”将财政钱扔在水里连声响都没有时,当政府采购“买贵不买对”、乃至年终突击哗哗花钱时……他们是否想到,在广大农村,还有一位七旬老人为了50元钱,竟然会徒步百里卖麦秸?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兼顾城乡收入差别、养老差别,如何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肉锅”里,能舀一瓢汤,惠及广大农村里那些年迈的老人,考量着政府服务民生的诚意。

  提醒

  50元卖麦秸老人 不该只看到父爱

  文/李振忠

  等活的民工,既非富翁,又非有钱一族,他也是一个吃了上顿未必有下顿的角色,然而他恰恰有这份爱心。涸辙之鱼,相濡以沫,然而,这并非人们常说的“穷帮穷”,分明是一种对父亲的“移情”。“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最难过的事儿。”看着这位老人,父亲的影像浮现脑海,一股不可名状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伸手帮一把。民工兄弟未必也会文绉绉,但至少此时父亲在他脑海中重现,不仅看到了父亲的身影,还看到了父亲的艰辛,甚至当时的卖麦秸老人,就是父亲“附体”。因此说,这是一种对父亲的“移情”。

  然而,50元卖麦秸的老人,人们不该只看到父爱,它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民生密码。百里卖麦秸,徒手你能走到吗?烈日当空,你敢晒哪怕一个小时吗?68岁仍然干如此重体力活,我等能在68岁时空手走百里吗?而这不过是为了换50元,两盒烟钱。再看看老人为了啥?老人自言:“年龄大就会得病,手里得有点钱。”原来这是老人的救命钱,那么,假如老人进一次医院,够挂几次号的钱?又够几盒药的钱?如果老人再得个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又需要老人拉多少趟麦秸草?跑一千里卖麦秸不过能卖500元,这还要看造纸厂乐意不乐意收,有没有地方卖。如此窘境,对于一个68岁的老人来说,又是何等严酷?

  [微言大义]

  @苏曼清: 很心酸啊!

  @谷阿勇: 这老翁怎么让我想起课本里的卖碳翁,只是巧合么?

  @若羌红枣: 怎么会这样?应该可以享受农村低保的。

  @货运全国: 民工兄弟好样的。

  @志诚: 生难,活难,生活更难,愿这位老人康安!

  @小刚: 哎,这个世界本就有很多不幸。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