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爱心交易”是佳话更是警醒

2013年06月19日 07:04   来源:工人日报   斯涵涵

  100公斤麦秸秆装车、上面覆盖着塑料膜,年近七旬的老人弓身穿行街头,拉着它们显得颇为吃力。6月16日下午,在河南省郑州市嵩山南路,等活的民工郭铁山目睹此景心头泛酸——老人的境况,极像父亲当年辛苦操持家庭;他赶紧掏钱买下麦秸,让老人回家。(见6月17日《大河报》)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位等活的民工,一车100公斤的麦秸秆,一次50元的“交易”——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却湿润了千万网友的眼睛。

  烈日当空,老人徒步百里,不过是想把麦秸卖到造纸厂销售,赚取50元,因为“年龄大就会得病,手里得有点钱”。而郭铁山也不过是个凭力气和手艺养家糊口的农民工,却在老人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想起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辛酸,于是买下了一车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的麦秸秆。

  50元对于时下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包烟、一盘菜,但农民工买老人麦秸秆的这50元,却饱含着底层民众彼此呵护的真诚情感。郭铁山是触景生情也好,同病相怜也罢,世间如此遭遇的人和事太多,却往往被匆忙脚步和麻木心灵所忽略和冷落。因此他的行为,和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显得格外稀缺。在他那里,我们看到扶弱济贫的美德熠熠闪光。一瓶水,一盒饭——每个人的一份力量和一次关怀或许微不足道,但点滴爱心汇聚成河,定会滋润一片干涸的心灵沙漠,温暖日趋冰冷的世道人心。

  在个体的仁心善举被传为佳话之余,我们也需反思事件折射出的尴尬现实。尽管事后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将联系民政部门对老人酌情给予照顾,但更多像这位老人一样膝下无子、年老体衰的老年人群体,是否享受到了相应的保障待遇?是否及时得到了民政部门的关怀与帮助?此外,有市场才有售卖动力,反观老人百里运秸秆的行为,多少可以窥见时下一些地方仍在焚烧秸秆的现实。于是,是否能有更经济、便捷的能源利用方式的环保课题再次摆在了眼前。

  一场麦秸的“爱心交易”,是佳话更是警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老人安度晚年,让每个劳动者体面地工作和生活;同时改善农村能源利用方式,加快经济便捷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这是网友唏嘘感慨之余,有关部门更应主动作为并积极努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