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上头的黏土滤镜,除了娱乐还有什么?

2024-05-07 07:04 来源:红网

  “五一”小长假,一款名叫Remini的人工智能修图软件火了。它可以把图片中的人像生成丑萌、呆傻的黏土人模样,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太丑了!但这种丑又令人上头,许多网友表示玩得根本停不下来。短短几天时间,某平台上关于Remini黏土滤镜的笔记超过了6000,黏土滤镜、黏土教程、黏土特效等相关帖子的浏览量达几千万。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中,滤镜最大的功能是美化人物和风景,美图秀秀、醒图或抖音特效均是以美化滤镜为主,曾在抖音爆火的面膜滤镜更是被人们戏称“猪用都好看”。但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特效或滤镜愈发得人青睐,它们将人变成一个西瓜条、秃头大叔或五官乱飞的各种形状……总之就一个字:丑。

  在世界经济下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今天,人们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迫不及待地需要任何能发泄的窗口。而丑滤镜恰恰能让人们从劳累的生活中暂时解放,放肆一笑。某种程度上,丑得让人开心也是一种能力。微博智搜的智能分析显示,对于黏土滤镜,大众的情绪“开心”占了42%、“喜欢”占了19%、“平和”占了16%。在表示“开心”的观点中,人们主要认为黏土滤镜能给人一种滑稽或丑萌的视觉效果,引发笑声。

  除了丑滤镜,最近“松弛感”“丑穿搭”以及各种无厘头的抽象行为都先后爆火,这显示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心态的变化。今天的人们不再一味追求精致或统一的生活模式,而是更自由多元。人们仿佛在一步步解放自己,释放最纯真的自我。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人们对社会主流以及社会规训的一种抵抗。人们不再对社会所建构的那一套美的共识或规范式的生活绝对顺从,而是逐渐觉醒,对社会曾形塑的自我开始反思,并不断地有自己的理解。而“丑滤镜”“恶心穿搭”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用来对抗主流霸权的一种方式,从而借此向社会“宣战”我要成为不一样的我。

  但也需注意,用“丑文化”或“抽象文化”等方式来娱乐放松或对抗主流也需有度,切不可让各种猎奇、低俗文化也进来插一脚。像能带给人快乐同时又“健康绿色”的“黏土滤镜”,我们敞开大门欢迎;对于打着“娱乐放松”或“彰显自我”的幌子,传播低俗、损害社会风气的文化,我们则应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丑上头的黏土滤镜,除了娱乐还有什么?

2024年05月07日 07:04   来源:红网   李琪

  “五一”小长假,一款名叫Remini的人工智能修图软件火了。它可以把图片中的人像生成丑萌、呆傻的黏土人模样,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太丑了!但这种丑又令人上头,许多网友表示玩得根本停不下来。短短几天时间,某平台上关于Remini黏土滤镜的笔记超过了6000,黏土滤镜、黏土教程、黏土特效等相关帖子的浏览量达几千万。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中,滤镜最大的功能是美化人物和风景,美图秀秀、醒图或抖音特效均是以美化滤镜为主,曾在抖音爆火的面膜滤镜更是被人们戏称“猪用都好看”。但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特效或滤镜愈发得人青睐,它们将人变成一个西瓜条、秃头大叔或五官乱飞的各种形状……总之就一个字:丑。

  在世界经济下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今天,人们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迫不及待地需要任何能发泄的窗口。而丑滤镜恰恰能让人们从劳累的生活中暂时解放,放肆一笑。某种程度上,丑得让人开心也是一种能力。微博智搜的智能分析显示,对于黏土滤镜,大众的情绪“开心”占了42%、“喜欢”占了19%、“平和”占了16%。在表示“开心”的观点中,人们主要认为黏土滤镜能给人一种滑稽或丑萌的视觉效果,引发笑声。

  除了丑滤镜,最近“松弛感”“丑穿搭”以及各种无厘头的抽象行为都先后爆火,这显示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心态的变化。今天的人们不再一味追求精致或统一的生活模式,而是更自由多元。人们仿佛在一步步解放自己,释放最纯真的自我。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人们对社会主流以及社会规训的一种抵抗。人们不再对社会所建构的那一套美的共识或规范式的生活绝对顺从,而是逐渐觉醒,对社会曾形塑的自我开始反思,并不断地有自己的理解。而“丑滤镜”“恶心穿搭”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用来对抗主流霸权的一种方式,从而借此向社会“宣战”我要成为不一样的我。

  但也需注意,用“丑文化”或“抽象文化”等方式来娱乐放松或对抗主流也需有度,切不可让各种猎奇、低俗文化也进来插一脚。像能带给人快乐同时又“健康绿色”的“黏土滤镜”,我们敞开大门欢迎;对于打着“娱乐放松”或“彰显自我”的幌子,传播低俗、损害社会风气的文化,我们则应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