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更多劳动者成为“头条诗人”

2024-05-10 06:37 来源:工人日报

  “五一”前后,笔者采访了诗人景淑贞、温馨、希冀。除了诗人的身份,她们还是农民、焊工、中学教师。职业,无疑深刻影响了她们的写作。为什么是她们?还要从不久前,一场 “改版座谈会”讲起。

  4月10日,《诗刊》改版座谈会举行。她们三位作为基层一线诗人,出席了座谈会。其中,温馨和景淑贞,分别是《诗刊》2024年改版后第一期和第三期的“头条诗人”。翻看新的《诗刊》,还有外卖小哥王计兵、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者张二棍,以及曾经的快递员、保安杨华之等多位基层一线劳动者的身影。

  作为一个国家级诗歌刊物,改版后的选稿旨趣与诗歌品味,体现了一种转向——将头条和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一线劳动者诗人。这样的“版面语言”,已表明了一种态度!

  一直以来,我们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还应鼓励基层、一线劳动者,作为被“讴歌”与“书写”的对象的同时,成为书写的主体,成为写作者本人。写他们自己,写他们的群体,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劳作。

  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长期真正地扎根基层一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工作与生活,有着更加深厚的体悟与理解,理应给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新时代广大劳动者,不仅通过具体的劳动参与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越来越多的人,更以文学、诗歌、艺术等多元的方式,参与时代。这是激动人心的现象。

  温馨、景淑贞、希冀、张二棍、王计兵,这样的书写者并不在少数,还有相当数量的他们,有待被发现。

  不仅是诗歌,不仅是文学,我们希望更多的文艺机构和传播平台,能将目光投向劳动者中的写作者,敢于将头条、头版交给焊工,交给乡村小卖部店主,敢于交给城市街头骑着电车走街串巷的“小哥”。

  新时代诗歌的意象中,该有一种“采石场”,这“采石场”不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采石场,而是一名在采石场工作了25年的女焊工笔下的“采石场”;新时代诗歌书写中,该有一种关于春天的“书写”,这种“书写”不是出自名家巨擘之手,而是出自一名在农村生活几十年的农妇之手。

  让劳动的第一现场,成为诗歌的“第一现场”,让劳动者,成为时代的书写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乐见更多劳动者成为“头条诗人”

2024年05月10日 06:37   来源:工人日报   兰德华

  “五一”前后,笔者采访了诗人景淑贞、温馨、希冀。除了诗人的身份,她们还是农民、焊工、中学教师。职业,无疑深刻影响了她们的写作。为什么是她们?还要从不久前,一场 “改版座谈会”讲起。

  4月10日,《诗刊》改版座谈会举行。她们三位作为基层一线诗人,出席了座谈会。其中,温馨和景淑贞,分别是《诗刊》2024年改版后第一期和第三期的“头条诗人”。翻看新的《诗刊》,还有外卖小哥王计兵、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者张二棍,以及曾经的快递员、保安杨华之等多位基层一线劳动者的身影。

  作为一个国家级诗歌刊物,改版后的选稿旨趣与诗歌品味,体现了一种转向——将头条和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一线劳动者诗人。这样的“版面语言”,已表明了一种态度!

  一直以来,我们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还应鼓励基层、一线劳动者,作为被“讴歌”与“书写”的对象的同时,成为书写的主体,成为写作者本人。写他们自己,写他们的群体,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劳作。

  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长期真正地扎根基层一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工作与生活,有着更加深厚的体悟与理解,理应给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新时代广大劳动者,不仅通过具体的劳动参与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越来越多的人,更以文学、诗歌、艺术等多元的方式,参与时代。这是激动人心的现象。

  温馨、景淑贞、希冀、张二棍、王计兵,这样的书写者并不在少数,还有相当数量的他们,有待被发现。

  不仅是诗歌,不仅是文学,我们希望更多的文艺机构和传播平台,能将目光投向劳动者中的写作者,敢于将头条、头版交给焊工,交给乡村小卖部店主,敢于交给城市街头骑着电车走街串巷的“小哥”。

  新时代诗歌的意象中,该有一种“采石场”,这“采石场”不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采石场,而是一名在采石场工作了25年的女焊工笔下的“采石场”;新时代诗歌书写中,该有一种关于春天的“书写”,这种“书写”不是出自名家巨擘之手,而是出自一名在农村生活几十年的农妇之手。

  让劳动的第一现场,成为诗歌的“第一现场”,让劳动者,成为时代的书写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