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数字消费新空间

2024-05-11 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从淄博的烧烤到天水的麻辣烫,从“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火爆全网的“顶流”带动了文旅消费新热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消费场景融合,文旅消费实现从“流量”向“留量”的转化。这背后,数字消费的助力不可忽视。

  随着在线医疗、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步发展,数字消费不仅在需求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供给端推动着相关行业的深刻变革,拓展了消费增长新空间。这种消费模式,已成为促消费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助于推动技术应用创新,促进产业与消费双升级,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字消费都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商务部不久前印发的《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数字消费提升行动落地实施,打造“4+N”网络消费矩阵,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数商兴农庆丰收”“丝路云品电商节”4个全国性网络促销活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系列配套活动。同时,商务部还将今年定为“消费促进年”,具体举措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一系列扎实举措印证着“数字”对百姓生活的深刻改变,也将起到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数字消费成为新增长点,智能穿戴装备和电子音像制品分别增长30.9%和23.4%。

  数字消费领域增长空间广阔,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亟待补齐的短板弱项。举例来说,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又如,适宜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使用的智能技术相对欠缺,专用智能化终端产品仍显不足等。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从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入手,立足区域禀赋、资源优势,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数实融合、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努力实践、深入探索。唯有如此,数字消费才能在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年巍 中国经济网供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拓展数字消费新空间

2024年05月11日 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从淄博的烧烤到天水的麻辣烫,从“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火爆全网的“顶流”带动了文旅消费新热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消费场景融合,文旅消费实现从“流量”向“留量”的转化。这背后,数字消费的助力不可忽视。

  随着在线医疗、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步发展,数字消费不仅在需求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供给端推动着相关行业的深刻变革,拓展了消费增长新空间。这种消费模式,已成为促消费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助于推动技术应用创新,促进产业与消费双升级,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字消费都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商务部不久前印发的《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数字消费提升行动落地实施,打造“4+N”网络消费矩阵,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数商兴农庆丰收”“丝路云品电商节”4个全国性网络促销活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系列配套活动。同时,商务部还将今年定为“消费促进年”,具体举措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一系列扎实举措印证着“数字”对百姓生活的深刻改变,也将起到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数字消费成为新增长点,智能穿戴装备和电子音像制品分别增长30.9%和23.4%。

  数字消费领域增长空间广阔,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亟待补齐的短板弱项。举例来说,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又如,适宜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使用的智能技术相对欠缺,专用智能化终端产品仍显不足等。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从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入手,立足区域禀赋、资源优势,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数实融合、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努力实践、深入探索。唯有如此,数字消费才能在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年巍 中国经济网供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