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微博上发表博文,写了一首七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校生关凯元对这篇博文提出了意见,称孔庆东的七律“格律不对……好歹孤仄孤平不该犯”,惹来孔庆东不满,直接回复关凯元,称其“驴唇不对马嘴……你就是个狗汉奸……”日前,海淀法院一审判决其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元、给付公证费1000元。
孔庆东
孔教授屡爆粗口 谁让斯文扫地?
孔教授通过媒体爆粗口并非首次,其种种言论或许是情绪的发泄,或者是更为狡黠的迎合传媒传播需求的举动。人与人之间存在思想分歧,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知识分子之间意见不同,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知识分子知道斯文,那他就会斯文地解决这些纠纷,比如通过论辩。然而,在孔庆东这样的知识分子身上,致命的问题首先是无礼,没有斯文。
语言暴力出现于社会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控的,而出现于网络等媒体中则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网络从诞生之日起,就享有言论自由在操作上的便利,但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自以为可以在网络媒体上率性而言、不受拘束,言说在我、听之由人,实为认知误区。孔氏微博骂人挨罚可以看作一次提醒,提醒所谓知名知识分子也要遵守基本的礼节,提醒新旧媒体也要注意口味取向,提醒人们即便是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上也存在名誉权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新闻观察]
孔庆东“因言获罪”悲喜参半
文/赵强
孔庆东曾被誉为北大“四大才子”之一,他以北大教授身份写的那些文字,道貌岸然,文采飞扬,与其以网友身份发言表现出的粗俗鄙劣,完全判若两人。北大教授孔庆东与网友孔庆东,是分裂,还是一体双面,很难考究。但在网络虚拟空间提供便利,也提供身份隐匿的时代,线上线下的言行分裂与背离是很常见的现象。那时,一句名言广为流传:“你根本不知道,在网络那端是不是一只猫在陪你聊天”。所以,孔庆东从那个时代走来,是北大教授孔庆东,还是网友孔庆东,亦幻亦真。
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网络的虚拟和不真实性,在实名制与网络技术的夹击下,越来越虚实合一,趋向逼真。现在网络上的言行,不再是有关个人修养的“慎独”问题,而是与现实中一样,必须要考虑可能引起的行政、法律责任。如果仍然言行轻率,被判罚恐怕就会成为家常便饭。
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社区交往平台,孔庆东加V认证,他自己却丝毫没意识到此时北大教授孔庆东与网友孔庆东已经合二为一。由此而言,孔庆东被判罚,或者与其私下的德行无关,而是因为触犯了当下新的网络规则。网络上有各种“因言获罪”,北大教授孔庆东因辱骂之言获罪,羞愧中应感谢教训来得不算太迟,悲喜参半的情绪如果在即将发布的道歉中得以看到,那或者代表一种真诚。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