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韶华:外贸压力主要来自内部

2013年05月07日 07: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二季度,研判全年外贸形势和定调下一阶段政策迎来关键期。但近期外贸数据的表现似乎有些“扑朔迷离”:去年四季度开始走出低谷,并由此划出一条上行曲线,表现明显好于预期,至今年3月,出口增速却又再度放缓,当月收于逆差。季节因素、人为避税因素等多重因素交织,机构月度预测屡屡失准。对当前外贸形势究竟应如何判研?

  当前,从国内外经济状况、一季度外贸数据、港口运行情况、企业调研、广交会成交等综合来看,相比去年秋季的低谷时期,外贸确实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苗头,如果复苏态势持续,全年外贸有望好于去年。

  但3月单月的出口增速再次放缓、制造业PM I、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等又都提示我们不要过于乐观,未来外贸增长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外贸增长的不确定性首先来自外部。在世界经济复苏的整体步调之下,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量化宽松逐步常态化等又添新变数,下行风险突出。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均缺乏增长动力,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低迷。新兴经济体需求较为稳定,但难以完全抵消发达市场低迷的影响。

  而更为关键的症结还是内部压力。调研发现,企业纷纷反映,目前的困境与金融危机之初时的“阵痛”不同,彼时外商订单骤然下滑致使多数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内部: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多项成本持续上涨。据统计,2012年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0.9%,2013年一季度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3.3%。在发达国家竞相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6.1%。

  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削弱部分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仍在持续深化。这些压力不断挤压着企业利润空间,出口订单开始逐渐向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转移,部分老客户开始流失。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虽然缓慢,但也是最为致命的隐患。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这不仅带来短期外贸增长的压力,更带来长期持续发展的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调研中也发现,出口企业感受冷暖不一,主推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回暖明显,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议价能力更强、盈利较乐观,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对人民币升值等成本变化极其敏感,盈利困难;较早适应形势,积极推动转型调整的省份率先走出低谷开始复苏;传统发达市场复苏力度较弱,而新兴市场地区则表现较为强劲。

  由此看来,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才是彻底扭转局面的关键。如果说外部需求复苏能够带来出口回升的直接效应,那么升级中酝酿出的新竞争优势就是推动中国外贸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外贸政策的稳定和连续,可以给企业和市场带来稳定预期。与此同时,无论是政策指向,还是企业取向,都应该是更加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形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