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导产业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

2013年04月17日 07:58   来源:人民日报   周维现 张司飞

  郡县治,则天下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县域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培育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县(市)是我国行政区划和社会治理中的基本单元,功能比较完整,作用承上启下。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有独立的功能系统;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在中央支持和各地努力下,我国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大城市周边涌现出大量经济强县(市)。然而,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山区及老区,还有很多县(市)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改变这些县(市)的欠发达状况,根本途径和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进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支撑,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欠发达县(市)经济之所以欠发达,与缺乏产业支撑或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欠发达县(市)经济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有的县(市)甚至仍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由于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因素影响,生产波动性大;工业基础薄弱,简单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规模企业较少、高科技企业更少,难以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第三产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受农业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与现代农业和工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还很弱小。因此,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着力点。

  调整和优化欠发达县域产业结构,关键在于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育能够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产业。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比较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尤其需要合理选择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比如,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或者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就可能吸引外部优质生产要素进入并促其发展壮大成为主导产业,进而产生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近年来,一些欠发达县(市)包括一些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因地制宜,科学确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并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了较快发展,改变了落后面貌。其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以特色制造业为主导。地处粤北山区的南雄市,根据广东省产业布局,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创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基地,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合作,解决产业园区资金难题;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科技项目和先进理念;与专业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拓宽发展思路。经过5年多的努力,工业经济由弱变强,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22.1%上升到2012年的33.6%,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2亿元,比2005年的7.23亿元增长近73亿元。

  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福建省安溪市立足天然茶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2012年涉茶总产值达到101亿元。全市115万人口中80万人从中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涉茶收入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55%以上。山东省寿光市以发展大棚蔬菜为重点,全市80万农业人口中近60%从事大棚蔬菜生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5元,比2001年增长2倍。

  以特色旅游业为主导。河南省栾川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确立了“旅游强县”战略,改革体制机制,实行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注重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协调,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大对外引资力度,促进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实现了旅游业的大发展。目前已拥有包括两个5A级景区在内的八大旅游品牌;现有旅游从业人员10.8万人,占总人口的31.8%,33%的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旅游业;2011年接待游客6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9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75%和140%。

  从这些县(市)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就必须注重促进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成长发展,必须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上用心思、下功夫。不过,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很多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竞争优势难以长久保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欠发达县(市)深入调查研究自身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还应看到,欠发达地区存在后发优势,拥有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避免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奋起直追。要把后发优势发挥好,就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一方面,发现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将其转化为现实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如引进资本、技术、人才以及经营管理经验等,并通过深化改革克服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些欠发达县域经济落后,深层次原因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意识根深蒂固,看不到市场经济中的机遇,不愿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害怕承担市场风险;对新思路、新知识、新办法接受得慢、了解得少,跟不上形势发展。因此,欠发达县域培育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在突出位置。

  努力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欠发达县域往往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影响自身优势的发挥、专业分工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一定要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应利用市场机制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按照市场规律走差异化发展路子,避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进而陷入恶性竞争泥沼,浪费资源,贻误时机;按照市场需要配置各种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促进主导产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谋划、积极作为,才能缩短这一过程。应大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搞好规划和政策制定、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加强保障监督等,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效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为企业投资兴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产业的发展是以竞争力强的企业为载体的。欠发达县域培育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积极支持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应从完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把民间资源转化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资本;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引资引智、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发展壮大,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主导产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