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4月8日称,一些超市4月开始限制顾客只能购买两罐婴儿配方奶粉。此前数月,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已推行婴儿奶粉限购。外电普遍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对外国产奶粉的需求量“大得可怕”。(4月8日新华网)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国内乳业的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忧心忡忡,于是很多国人通过翻墙或海淘,到香港或国外大批量购买奶粉,致使购买地奶粉供应紧张,影响了当地消费者的利益,迫使当地政府相继出台限购令。中国消费者顿时愁上眉梢,大喊“伤不起”。
国人乐于海淘,大抵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国外购买比国内便宜,免于支付关税等附加成本;二是,国人对内地奶制品的安全缺乏信任,这也是根本原因所在。
有人说,信任就像一张纸,一旦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在食品安全领域更是如此。食品安全一旦出现丝毫纰漏,就会折损消费者的认可度。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特有。前段时间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告诉我们,国外食品其实也存在安全风险。因此,整个社会既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要给中国食品安全以信心。不要因为国内食品安全出了一点问题,而全盘否定整个中国食品产业,一味秉承“拿来主义”的做法,自认为“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这对那些诚信和有良企业是不公平的。立足国情,解决中国13亿人的喝奶问题,必须靠自给,培养和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才是出路所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家长在选择奶粉时不能忽略地域、民族、环境、膳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其实外国的奶粉在原材料的选择和营养结构上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婴幼儿的体质。
多国下达婴儿奶粉限购令,不仅是中国消费者尴尬,在某种程度上也折损了中国的外在形象。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塑消费者对本国乳制品的信心,下大力气解决内地奶粉的安全问题。这首先需要奶粉生产企业高举“道德和责任”的大旗,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零容忍”。其次,政府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食品的源头到工厂加工、出厂以及进入到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都要层层把关,确保国民能喝上放心奶。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