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南京举行“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当晚8点30分,南京电网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至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南京今年虽然有300多幢集中控制的高楼如期关灯,但居民主动参与灭灯的情况远不如往年。(3月24日《现代快报》)
熄灯一小时,用电量反而看涨,这当然不仅是今年南京才有事情:早在2009年,西安地区的用电量同比并没有下降多少,反而略有增加;2010年,来自中山供电局的数据,当晚8时30分至9时30分一小时里,中山用电量为2225570千瓦时,较前一个星期六同时段的用电量2131900千瓦时,不减反增……然而,短程用电量的细微变化,与“地球一小时”质量直接成正比吗?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工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所占比重达73.11%,部分工业发达地区的居民用电比重甚至不足10%。换句话说,“地球一小时”能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而这部分用电量在国民用电总量中撑死了也只占10%左右。因此,担心“地球一小时”活动是否会对全球的供电网络造成冲击,多少有些杞人忧天。而幻想靠“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来实现大规模节能减排,也实在无异于痴人说梦。
“地球一小时”从2007年起,就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发起的全球自愿环保活动。它的主旨,并不在于某一天、某一小时的“熄灯”,而在于以“熄灯一小时”的形式唤醒人类对资源能源的节约意识、唤起世界在节能减排意义上的无差别责任。指望“地球一小时”拯救用电量,是将活动本身的价值初衷庸俗化了。
当然,这“一小时”过后,通过用电量的变化,也许确实能稍稍窥探出城市对节能活动的参与度,这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公共单位做“领头羊”,一味要求居民“先行先试”,其效果是很值得疑问的。节约能源和资源,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政府责任到位,由其带头做节约能源资源的表率。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