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不同群众的个体安全需求,精心构建“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消除群众不满意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到平安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平安连着民生、连着民心。群众看公安,主要看平安。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感同步提升,不能徘徊,更不能回落。
群众的安全感是整体的,我们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力加强“大平安工程”建设。注重通盘考虑、系统布局、协同联动、整体推进,编密织牢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当好平安建设的主力,增进平安建设的合力,提高驾驭治安大局的能力,让人们生活在安全、安定、安稳、安心的社会环境气氛中,对社会安全有充分的信心和良好的预期。
群众的安全感是具体的,我们应关注不同群众的个体需求,精心构建“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积极适应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用更高标准与要求审视自身工作,哪怕有一分或半分的不足,也要用十分的努力改进。对事关群众切身安全利益的见警率、接处警率、管事率、查控率等可量化指标,只要还有上升的潜力,就要积极努力,消除群众不满意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最大多数群众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的直接间接交往联系中,切实感到平安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安全感一天比一天强。
群众的安全感是动态的,我们应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地抓好“可持续的平安工程”。既专注于解决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各种问题,回应群众的安全期待与关注;又专心于抓基层、打基础,保证平安公共产品供给的连续性、持久性,使群众的安全感既有现实保障,又有长期依托。平安建设资源的投入使用不可能无限度,要把握好群众需求、形势任务需要与国家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平安建设资源既定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提高平安建设资源的利用效率,改进粗放式的警务模式,着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指挥的精确化、管理的精细化、警务实战的科技化、信息化、合成化。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既追求效果,又讲究成本,实现警务效能的优化。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日前在全区公安局长会议上说
本报记者 汪 波 贺 勇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