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奢靡之风之所以弥漫,一个直接原因是理性消费观念缺失。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购买高端产品无可厚非,但提前消费、过度消费正在年轻群体中蔓延
一场“狠刹浪费之风”的行动正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自觉接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正能量在全社会传递。
浪费、奢靡之风之所以弥漫,一个直接原因是理性消费观念缺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不少人眼中,这些古训已经过时,追求奢靡反而意味着“成功”和“地位”。一个有代表性的数据是,世界经济不振使海外奢侈品消费呈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不降反升。来自麦肯锡的调研显示,过去4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以每年16%至20%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到3700亿元至3800亿元,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收入不断提升,不少人选择走出国门消费。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购买高端产品无可厚非,但我国奢侈品消费呈现一种“未富先奢”的特点:提前消费、过度消费正在年轻群体中蔓延。
工作不久、积蓄有限,却热衷于昂贵的奢侈品,由于攀比、从众心理影响,“未富先奢”在工薪阶层不在少数。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近半数年龄在18岁至34岁。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在我国,用40%甚至更多比例去实现“梦想”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专家指出,先富起来的阶层中,奢侈品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不断追逐,变成“排浪式”消费浪潮。加上许多独生子女的消费观念已经改变,透支消费渐成时尚。在许多时尚网站上,各类炫富帖不断出现。
当年电影《大腕》上演时,不少人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台词印象深刻。没曾想,这种追求奢华的非理性消费竟真要成为“时尚”。有媒体报道,赴欧旅行中,不少人对文化古迹兴趣不高,却会攒足精神“血拼”奢侈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宣言,炫耀名包名车的网络红人,“月光族”、“啃老族”现象的出现,都是当今一些年轻人财富观念扭曲的注脚。凡此种种,都是一种畸形消费观念,折射出精神层面的缺失。
“成由勤俭败由奢”。千百年来,节俭一直被看作是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未富先奢”的风气与我国国情格格不入。过度追求奢侈会在全社会形成拜金攀比的心态,对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尤其要倡导科学理性的消费观,使节约成为全民的共同选择,且慢奢侈,且莫奢侈。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