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近些年来频频失利,许多人都指出,对青少年足球的不重视,是中国足球始终不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表示今后会重视青少年足球,中国足协近日出台了新规定:今年只要不是国际足联举办的正式比赛,国家队都会佩戴红领巾参加出场仪式。(见1月6日《钱江晚报》)
除了佩戴红领巾出场外,中国足协还规定,从今年开始,在国家队每场比赛前,红领巾都会被摆放在国家队的休息室,随时提醒国家队要为青少年而战。有人质疑此举是“卖萌”、“雷人”、“形式主义”,但笔者以为,国足佩戴“红领巾”、喊出“为青少年而战”的口号,体现了足协践行“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振兴理念的良苦用心,至少向世人传达出足球的未来在青少年的讯息。对如此的善意初衷,不妨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许多时候,为表达当事者的某种心愿,或为了引起人们对某一话题的关注与思考,采取必要的宣传形式与口号其实无可厚非。比如,不少相爱男女选择在2013年1月4日结婚,以寓意“爱你一生一世”,这不过是一种对未来的某种期许与祈盼。在笔者看来,区别“形式”和“形式主义”的关键,在于这种“形式”是否具有传递正能量的导向作用,是否纯属增加不必要负担的扰民之举,甚至是劳民伤财的败家子行为。只要是发自内心、不具负面影响,没有实质性利益考量的宣传形式,人们不必对此过于苛责,甚至一律以有色眼镜观之,将其归类于“作秀”。
红领巾是青少年的象征,尽管“国足戴红领巾”并不代表足球真正走进了青少年,但可以想见的是,国脚们以佩戴红领巾的形象亮相于赛场,不仅会吸引孩子们对国脚的好奇和对足球的关注,也会让人们对如此“打扮”产生联想:足球和红领巾有什么关系?践行“足球从娃娃抓起”还有哪些制度瓶颈与现实短板?人们这种被激发起的“忧‘足球’而忧”的社会共识,或是推动足球崛起的民意动力。
质疑“国足戴红领巾”的舆论导向,很大程度上基于人们对国足一贯表现不佳的怒其不争,但一味的指责、埋怨终归无济于事。诟病足协的每一项“创新”,只会导致他们更加裹足不前。人们期待的是,国足不能止于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摆放在更衣室里,而应当把足球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的使命感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为“足球从娃娃抓起”和不断提升足球体育人口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