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窥探偷拍?别让“虚拟”成为越界托词

2025-04-02 08:04 来源:红网

  近日,羯磨科技真人互动游戏《监寓》因以“偷拍”女租客为主题,宣传语含“偷窥”“害怕被抓”等争议内容,并采用偷拍视角真人视频,引发网友举报,TapTap预约页已关闭。但游戏官方称非下架,计划1-2个月后上线,并称遭网暴已报警。北京市文旅局指出该游戏未获版号,禁止国内上线,已介入调查。(3月28日 观察者网)

  此款以“偷拍女租客”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将“偷窥”包装成核心玩法,用“不敢偷窥是害怕被抓”的露骨宣传语挑动用户神经,甚至在被举报后以“网暴受害者”姿态倒打一耙。这场舆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某款游戏的道德疮疤,更暴露了科技资本对人性阴暗面的系统性开发——当窥私欲成为商业蓝海,当伦理底线沦为流量密码,我们亟需建立数字时代的文明护栏。

  北京市文旅局对《监寓》“无版号运营”的查处,实际上暴露了当前游戏监管体系的局限性。当前游戏版号审核虽对暴力、血腥等内容设有明确红线,但对精神暴力、心理操控等软性越界行为仍缺乏有效制衡。当科技公司用真人人像建模、AI换脸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用“虚拟现实”模糊道德边界时,传统的内容审查标准已显滞后。更值得深思的是,TapTap等平台在游戏下架前已积累大量预约用户,这说明算法推荐也在成为灰色产品的传播加速器。

  社会和个人都需要直面当下的监管困境:在元宇宙、真人互动等新兴领域,如何界定“虚拟”与“现实”的犯罪边界?当游戏中的偷窥行为可能诱发现实模仿,开发者的法律责任是否应超越传统的内容违规范畴?这些问题反映着游戏审核标准,除了建立在基本的法律法规之上,更需要涵盖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在内的多维度伦理评估。

  面对灰色商业的野蛮生长,简单的封禁处罚已不足以治本。当某游戏公司工作人员将舆论监督称作“网暴”,当“司法处理”成为对抗批评的盾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傲慢,更是整个行业价值坐标的偏移。科技公司需要重新理解“用户需求”——真正的市场需求不应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剥削之上,健康的文化消费应该帮助用户实现精神提升而非感官沉沦。

  游戏产业的未来,应当走向“科技向善”的价值重构。这需要开发者跳出“人性欲望=商业价值”的思维定式,将隐私保护、性别平等、心理健康等要素嵌入产品基因;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动态化的伦理审查机制,对利用AI、VR技术实施精神操控的行为设立专门条款;更需要玩家群体建立自觉抵制意识,用市场选择倒逼行业进化。

  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偷拍黑产、隐私泄露等问题,正需要刚性法律与柔性伦理的双重规制。当资本将人性弱点开发为盈利工具时,我们需要在日益完善法律约束的同时,重构科技伦理的价值坐标,让道德律令跑赢商业逻辑,避免技术进步沦为边界消弭的不当之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游戏中窥探偷拍?别让“虚拟”成为越界托词

2025年04月02日 08:04   来源:红网   魏义佳

  近日,羯磨科技真人互动游戏《监寓》因以“偷拍”女租客为主题,宣传语含“偷窥”“害怕被抓”等争议内容,并采用偷拍视角真人视频,引发网友举报,TapTap预约页已关闭。但游戏官方称非下架,计划1-2个月后上线,并称遭网暴已报警。北京市文旅局指出该游戏未获版号,禁止国内上线,已介入调查。(3月28日 观察者网)

  此款以“偷拍女租客”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将“偷窥”包装成核心玩法,用“不敢偷窥是害怕被抓”的露骨宣传语挑动用户神经,甚至在被举报后以“网暴受害者”姿态倒打一耙。这场舆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某款游戏的道德疮疤,更暴露了科技资本对人性阴暗面的系统性开发——当窥私欲成为商业蓝海,当伦理底线沦为流量密码,我们亟需建立数字时代的文明护栏。

  北京市文旅局对《监寓》“无版号运营”的查处,实际上暴露了当前游戏监管体系的局限性。当前游戏版号审核虽对暴力、血腥等内容设有明确红线,但对精神暴力、心理操控等软性越界行为仍缺乏有效制衡。当科技公司用真人人像建模、AI换脸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用“虚拟现实”模糊道德边界时,传统的内容审查标准已显滞后。更值得深思的是,TapTap等平台在游戏下架前已积累大量预约用户,这说明算法推荐也在成为灰色产品的传播加速器。

  社会和个人都需要直面当下的监管困境:在元宇宙、真人互动等新兴领域,如何界定“虚拟”与“现实”的犯罪边界?当游戏中的偷窥行为可能诱发现实模仿,开发者的法律责任是否应超越传统的内容违规范畴?这些问题反映着游戏审核标准,除了建立在基本的法律法规之上,更需要涵盖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在内的多维度伦理评估。

  面对灰色商业的野蛮生长,简单的封禁处罚已不足以治本。当某游戏公司工作人员将舆论监督称作“网暴”,当“司法处理”成为对抗批评的盾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傲慢,更是整个行业价值坐标的偏移。科技公司需要重新理解“用户需求”——真正的市场需求不应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剥削之上,健康的文化消费应该帮助用户实现精神提升而非感官沉沦。

  游戏产业的未来,应当走向“科技向善”的价值重构。这需要开发者跳出“人性欲望=商业价值”的思维定式,将隐私保护、性别平等、心理健康等要素嵌入产品基因;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动态化的伦理审查机制,对利用AI、VR技术实施精神操控的行为设立专门条款;更需要玩家群体建立自觉抵制意识,用市场选择倒逼行业进化。

  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偷拍黑产、隐私泄露等问题,正需要刚性法律与柔性伦理的双重规制。当资本将人性弱点开发为盈利工具时,我们需要在日益完善法律约束的同时,重构科技伦理的价值坐标,让道德律令跑赢商业逻辑,避免技术进步沦为边界消弭的不当之举。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