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季花粉开始期和高峰期比去年提前4至7天。3月20日,北京花粉浓度达“高到很高”级别。一些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画面中,大风扬起时,圆柏冒出了大量黄色烟雾。
最近几年,反映花粉严重过敏的市民似乎开始增多。这并非一种错觉,据专家介绍,气候变化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气候变暖导致花粉高峰期提前,同时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花粉产量也随之增加,二氧化碳还能增加花粉过敏原蛋白的致敏性。总之,一个大的气候原因,导致了今天的花粉围城。
而在北京等北方城市,花粉又因为城市绿化而加剧。虽说名为“花粉”,但主要的过敏原其实是草木。尤其北方城市常用于绿化种植的柏树和油松,花粉量更是巨大。但北方的气候条件又决定了常绿植物的选择有限,为了城市绿化,似乎也只能如此。
这道城市里的自然考题,确实不会迅速被解决。毕竟“十年树木”,植物更替很难短时间内完成。而像网络上所谓“树都砍了换别的”之类的情绪化意见并不现实,花粉固然恼人,但如果牺牲了城市绿化,代价未免太高了。
尤其是柏树,堪称城市气质的一部分。就像北京天坛公园里的3000多株古柏,营造出了一派庄严、肃穆的历史情境,要整体更换,从古迹维护的角度看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或许是人们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想要彻底解决花粉,并没有一个短平快的方案,人们希望拥抱自然,那么自然之物的“弊端”,也没法完全拒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花粉,人们可以无所作为。比如北京已经开始行动,通过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方式,降低花粉的“浓度”;同时还修订了《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删除了刺柏属(含圆柏属)植物,今后的园林绿化工程将严格控制相关树种的栽植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