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在医美行业,“美托”套路悄然兴起。
“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医托、酒托、饭托、婚托,冠以不同名称的“托”存在于各种生活场景中。无论这些“托”是披着“热心人”的外衣,还是亲热地打着感情牌,都无法抹去诱骗的色彩、掩盖包藏的“祸心”——打的是获利的算盘,图的是你的钱包。“美托”亦不例外。
“美托”的出现与美丽经济发展快、医美市场规模大不无关系。所谓“美托”,就是医美机构预先安排在生活美容院的销售人员。他们混迹人群中、看似不起眼,却用一句句“自家姐妹”让你放松警惕,通过搭讪抛出诱饵让人防不胜防。按照事先编排的剧本、话术,“美托”玩起“角色扮演”,极尽“捧哏”之能事,与美容院工作人员、医美咨询师等配合,激将法、感情牌等轮番上阵,精准“围猎”目标顾客。从进行收割的医美机构,到作为渠道的生活美容院、养生减肥馆,再到引流揽客的“美托”等人员,这场医美“连环套”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每一环都有人从中获利,除了消费者——有人去割眼袋差点背上高利贷,有人为价格虚高的医美项目买了单,有人因陷入美容贷苦不堪言。
“美丽陷阱”值得警惕。据媒体调查,在某些医美机构的群聊里,销售人员还在扩张,“内部培训资料”不断更新流传。“美托”们如此“敬业”,监管自然需要更加努力。加强规范乃当务之急,不妨从整治“美托”这个离消费者最近且最基础的环节入手,逐步斩断整个利益链。比如,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推行术前谈话录音录像制度,倒逼医美机构规范操作。又如,支持建立具备公信力的医美咨询组织,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此外,应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让消费者成为行业“监督员”,动员他们发现问题、提供线索,助力问题整治、乱象清理。无论如何,不让消费者成为“套中人”,是美丽经济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