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沙漠:莫言和库布其的第一次接触

2013年08月05日 10: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莫言走进库布其七星湖酒店的时候,大堂里飘散着淡淡的音乐“感恩的心”。库布其人用这首歌表达对所有来到沙漠,关注沙漠治理的嘉宾真诚的欢迎和感谢。

    这是58岁的莫言先生第一次近距离地走进沙漠。他说年轻的时候,看过电影、纪录片,对沙漠的整体印象是壮美,充满神秘感。而此次来到库布其沙漠,“没有风,天是蓝的,沙漠静悄悄的,依然感觉很美。”莫言这样描绘他对沙漠的第一印象。

    莫言这次来到库布其是参加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联合国在华举办的唯一全球沙漠论坛,出席的嘉宾名单堪称豪华,但是身着中式短装、一脸沉静的莫言,仍然引起了最热切的关注。

    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但是似乎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文学青年,都有过文学的梦想。很多到会的嘉宾都自称是莫言的粉丝,请求合影。以色列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安泰毅两度来找莫言,他说,认真阅读了莫言的书,非常非常喜欢。这是他和莫言的第二次见面,希望能和自己最尊敬的大师合影。著名企业家朱新礼、张醒生也略显忐忑地提出合影的请求。莫言一一答应。

    “我做过10多年的记者,一直以提问为生,但是我面对您,我却不知如何提问,只想带着耳朵倾听”,莫言听了我的话,淡淡一笑,说,你比我了解得多,我还想听你多说说库布其。

    他告诉我今天下午去看了亿利资源集团的沙产业基地,他对用沙来制作墙体材料很感兴趣,仔细询问了个中究竟,我告诉他,眼前的库布其国家会议中心所有外墙就是用沙漠里的沙子为原料建造的,沙做的外墙既保温又防火,如果用这样的材料,上海和北京的那两场著名火灾就不会发生了。莫言说,如果在外地建厂,到哪儿找这么多沙呢?沙子会很贵的。这个问题,我也给不了答案,好在莫言说,他不久还要再来库布其,更多地了解和感知沙漠。

    “沙漠深处还有原始状态的牧民居住吗?”莫言问,我告诉他,沙漠绿了,牧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艰苦的游牧生活已经成为历史。“莫言老师,您一定要认识一下道图嘎查的旺吉拉书记,他有一肚子的故事;比如牧民老宋,家里穷得只有七只羊三只猫,让他搬家的时候全家都哭了,他们世世代代都游牧为生,对未知的生活方式心里没底。现在他们都卫星放牧了,每头牛耳朵上都有一个芯片,牛喝了水,吃了草,都会自动发短信到主人的手机上。”莫言对我说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或许,人与自然永远是莫言最关切的话题。

    他曾经在一次演讲时说过,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都是奢侈品。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是什么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或许正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始终关注,促使莫言来到今天的库布其。在当天晚上的《对话》节目录制现场,莫言说,我和王文彪先生出身都很相似。尽管我的故乡在山东,那个地方没有沙漠,但是有盐碱地,盐碱地治理难度比沙漠小一点,但是也是很不容易的。当年我们地方有很多人闯关东了,因为土地太贫瘠,生活太困难,我想无论多么贫寒的土地,我们老家也有句话:“生出不嫌地面苦”,还是有人世世代代生存。千方百计地去改变环境,希望未来变得美好。节目最后,莫言半开玩笑地说,有朝一日人类确实需要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库布其沙漠的这种治理荒漠的经验,没准还要派上用场。

    沉静的是面容,澎湃的情感和深厚的思考都在作品中,这是我对莫言的第一印象。对于莫言来说,今天来到库布其是感知沙漠,对于读者来说,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感知莫言,他对土地的深切忧虑和炽热情怀。 (潘红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