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塑化剂躲不开如何避免危害

2011年07月04日 09:08   来源:人民日报   王君平
    增塑剂,在台湾叫做塑化剂,是用于添加到塑料聚合物中增加塑料的可塑性的加工助剂。增塑剂中最常使用的是DEHP(邻苯二甲酸二酯),它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导管、输液袋等等。此次台湾饮料安全事件,正是一些不法厂商把塑化剂替代成本较高的乳化剂中的棕榈油添加进食品中。

    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食品安全项目首席科学家吴永宁教授指出,邻苯二甲酸二酯的分子结构与激素类似并可以模拟雌激素的效应,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者“环境雌激素”。若长期食用有可能引起生殖—内分泌系统异常,包括人体激素失调和免疫力下降,男性雌性化,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甚至存在致畸和致癌的风险。

    吴永宁强调,增塑剂顾名思义就是为增加塑料可塑性而添加其中的加工助剂,是塑料添加剂。因此,它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违法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由于使用增塑剂的塑料产品在生活中很普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也就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如果身体中仅存在微量的增塑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不大,不需要治疗。目前许多国家的大气、湖泊、河流和土壤中,确实也已经检测出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酯。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也会有微量增塑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

    “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完全躲开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增塑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可以忽略。”吴永宁说。

    为降低经过食物摄取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吴永宁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第一,在选用食品容器时,如可以少用塑料材质,改用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和陶瓷容器为主。第二,保存食品用的保鲜膜宜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材质,并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而且最好少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第三,尽量避免用塑料容器或塑料袋装食用油和含油食品,在饮用热水、热汤、茶和咖啡等时少用更好。第四,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化剂的溶出。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