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的经验不难看出,广东转型升级必须做好几件事:一是抓准转型升级的目标——— 战略性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培育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本土企业与自主品牌,三是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化解创新的风险,四是通过改革凝聚全社会转型升级的力量。
建设幸福广东涉及利益的深水区,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于广东却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广东放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这既是一种着眼未来的主动调整,同时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所迫。在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双向挤压下,粗放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传统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果转型升级无法达到预期水平,未来广东步入“中等收入水平陷阱”的可能性不小。转型升级并非广东特有,这是赶超型经济体在工业化中期都会遭遇的严峻挑战,在整个东亚地区,韩国的转型升级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广东转型升级应当从韩国走过的道路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韩国的工业化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的,当时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困境,韩国政府逆势而上提出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设想,试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为汽车、机械、造船、电子等新兴产业。1974年以前韩国还没有真正的汽车产业,只是将日本汽车的零部件进口组装与销售,从1974年开始了国产汽车的自主研发。为了解决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政府出面担保向外国金融机构贷款。为了解决人才与技术的不足,韩国成立了多所工科方面的大学,成立了韩国科学技术院,主要用于加强国家技术方面的力量,成立了韩国开发研究院,主要承担国家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制定。为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分别在釜山附近设立了机械、汽车、造船、钢铁等产业主题园区,同时兴建了从首尔至釜山京北高速公路。在转型升级中,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并没有遭遇简单的淘汰,传统产业的出口为后来的重化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一些知名的韩国大企业都是从传统产业起步的,如三星就是以纺织业出口积累的资金发展电子产业的。从1973年到1980年,韩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
在随后发生的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中,韩国经济遭遇了重创,一些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从而造成了韩国企业负债的居高不下。为此,韩国政府采纳了开发研究院的建议:首先是根据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产业升级的目标是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造船产业、电子产业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其次是通过开放市场鼓励企业公平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到1990年,因为中国的崛起,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挤压了韩国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再次遭受重大打击,1990年到1995年间韩国很多企业倒闭,一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与纺织类产业基本上都退出了市场,韩国成为处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三明治”香肠。
韩国是依靠自主创新与继续开放应对“三明治”挑战的。韩国举国家之力推动自主创新,R&D投入占GDP的比重突破3%,全球排名仅次于日本与芬兰,其中,研发经费的60%来自企业,20%来自科研院校,20%来自政府投入。在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政府积极鼓励企业从日本等发达国家购买高端技术与先进设备,在引进的基础上积极消化与吸收,并用出口(对中国)带动进口(从日本),有效推动了韩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上世纪整个90年代,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韩国大企业把一些生产项目纷纷外包给中小企业,韩国大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主要得益于韩国中小企业支撑与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表明韩国已经摆脱最终产品组装者的角色,与日本一起正在成为亚洲地区核心技术与零部件的重要输出国。
从韩国的经验不难看出,广东转型升级必须做好几件事:一是抓准转型升级的目标——— 战略性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培育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本土企业与自主品牌,三是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化解创新的风险,四是通过改革凝聚全社会转型升级的力量。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