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末日论”为何能蛊惑人心

2011年03月27日 10:10   来源:解放日报   
    主持人:李小佳

    提问者:秋之谷(上海东方路)

    解答者: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

    问: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有关“末日论”的一些言论开始在网上蔓延,如“超级月亮”引发了日本地震,日本地震与汶川地震存在魔鬼公式巧合,电影《2012》就要变成现实了等等。不少人因此陷入恐慌。请问,“末日论”为何能蛊惑人心?应该如何科学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灾难,避免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简单误读?

    答:从社会心理角度来分析,恐慌首先源于人类关注生存的本能。在进化格局中形成的心理结构使人们普遍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面对不确定的危险信息时,不论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有多大,都采取一种夸大危险性的态度。显然,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报危险信息比漏报危险信息更有利族群的生存。因此,尽管人类早已远离蛮荒时代,但当面对那些关于灾难的信息时,很多人依然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究其根本,这种恐惧不是来自于危险的真实性,而是来自于心底对生存的强烈关注和渴望。

    心理学认为,面对尚不了解的事件的发生,人们总是习惯于去寻找一种解释,即便这种解释并不具有严格的说服力,并以此构筑心理防御机制来获取安全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常常编织迷信来解释自然现象。尽管今天的科学技术更为发达,但是,进行神秘化解释的心理基础仍然存在,这就是人们内心存在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比如,汶川地震与日本地震在日期上的巧合,让人们似乎相信这二者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实际上,对于一个熟悉数字游戏的人来说,可以在任意一些数字之间找到有趣的联系。但对于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的人而言,就容易把这种数字游戏转变成一种数字迷信,再用这种迷信的解释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取得确定感,并试图以此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显然,这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非但不能真正消除恐慌,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恐惧和焦虑情绪。其实,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在不断走向自觉、理性和成熟。对于灾难而言,当人们能够直面恐慌本身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消除恐慌。此外,主流和官方渠道对于灾难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公开报道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化解公众的恐慌心理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理性和成熟的人们应不忽视灾难,而是忽视对灾难的恐慌。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