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毛泽东深爱的三个女人

2010年09月02日 13:58   来源:新华网   

  让“红色经典”有个性

  1992年,孔东梅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她说自己更喜欢文学,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过着读海明威的小说、喝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大学毕业后,孔东梅进入刚刚创办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孔东梅告诉记者,在泰康人寿的3年中,她从端茶倒水打杂干起,几乎在各个部门都干过:“随着泰康人寿变成十几万员工的大企业,我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孔东梅渐渐发现,这并不是自己追求的最终目标,她还有很多梦想,渴望走出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1999年是孔东梅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她想过办企业,做自己的生意,“当时公司都注册了,又碰巧遇到一个出国学习的机会。”

  “当时我跟妈妈说三个月就回来,可一去就是两年多,快三年。”刚到美国的孔东梅从找房子开始,半年内搬了三次家,才慢慢稳定下来。

  “下了飞机,拎着皮箱,谁都不认识你,你就是孔东梅,沧海一粟,淹没在人海中。这个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血脉和家族。我开始安静下来,逐步为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美国读书时,孔东梅感觉到西方年轻一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程度非常好。他们不仅深知历届总统的经历,对过世的总统每年还都去凭吊。“《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爱国、反战题材的电影上座率都非常高。我就开始反思,我们的红色经典文化应该以什么形式出现,才能让年轻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和喜欢?”

  孔东梅坦言,她也是到了国外,才开始真正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角度来看待外公、认识外公。“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特别对毛泽东这个人,尽管基本上都听说过,但毛泽东到底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现代中国什么样,他们并不了解。课堂上经常因此发生辩论,碰到他们不理解的事儿,我就讲给他们听。没有人知道,我就是毛泽东的外孙女。”

  那时,母亲李敏寄来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深深触动了孔东梅。“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很多细节令人难以平静。毛家三代女性都有在异国学习的经历。29岁出国的外婆算是‘老’留学生,4岁出国的妈妈是小留学生……从外婆到母亲,她们有太多我不知道的历史。”孔东梅开始思索,如何将“红色经典”传承下来?

  回国后的孔东梅开始一边走访,一边写书。2001年,孔东梅注册成立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开始传播和推广“红色经典”。在写书的探索中,孔东梅对自己的外公、外婆、母亲以及整个家族的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外公给我的最大影响就是一种执著、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要因为一些小的挫折而放弃。”

  王行娟老人向记者谈到孔东梅时,一下舒缓开原本沉重的情绪,笑着说:“东梅啊,一个很外向,很阳光的孩子。他们毛家第三代的两个外孙,都外向,而且都漂亮。东梅有学识,视野开阔,希望她能够生活幸福。”

  不管怎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毛家第三代的人生,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9)页 首 页 上一页  [7]  [8]  [9]  下一页  末 页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曾为毛泽东服务的“秘密小组”    2010年06月03日
  • ·哪些外国人参加了长征    2010年10月15日
  • ·林彪与贺龙因何结怨    2010年07月19日
  • ·姚明因邓小平的决定改变命运    2010年05月27日
  • ·林彪与粟裕的不同之处    2010年07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