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周恩来身边的“老虎”护卫

2010年07月12日 11:1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护卫不再 情深依旧

  父亲离开中央机关后与周恩来的联系仍然没有中断,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份情意也愈加真醇。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长期担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后来还担任了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等职,每次去北京开会父亲都会到周恩来家里看望他和邓颖超。

  1948年济南战役胜利后,时任济南市电力局人事科长的我母亲孟瑜带着我的哥哥、姐姐随军进入济南,恰巧邓妈妈(颖超)也到了济南。她见我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随军作战,十分不便,就提出把孩子交给她代管,让母亲安心地随部队工作。就这样,我的哥哥小虎(龙桂辉),姐姐小瑜(龙铮)被邓颖超带到北京、住在周恩来家中,后来大哥小虎又寄在了朱德总司令家中,而我大姐一直由邓妈妈托管到上了高中,才搬出了西花厅。

  大哥小虎也是在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这些老一辈革命家身边长大的。他在北京上学,平时住校,星期天就到周恩来和朱德家中,这样一直到参加工作。小小年纪就随队行军的大哥是我们家孩子里吃苦最多、见识最广的,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地质部工作。已是国家干部了,但父亲对哥哥的要求仍然非常严格。1960年周恩来针对全党高级干部有一个讲话,大意是高级干部的子女不要学清朝的八旗子弟,要到工农兵中去锻炼学习。为响应这一号召,父亲亲自送我大哥到部队当兵,并从档案中抽出了干部履历表,让他从连队列兵做起。大哥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直干得很出色,第一年就评为“五好战士”。为此,解放军报有记者欲采写一篇题为《将军的儿子》的报道,父亲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后来师部要调军政兼优的大哥到师部任参谋,也被父亲以“多在连队锻炼”为由阻拦了。在父亲的要求和影响下,哥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校培训后被提升为少尉排长。他还专程去北京看望一直关心自己的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他们对哥哥从军期间的表现都大加赞赏。

  同样经历过年少随军之苦的大姐,十几年未和母亲谋面,寄宿在周恩来家中。1960年,父亲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长时,为了表示敬意,曾做了两只樟木箱托人带到北京,交给周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同志代为转交。尽管周恩来有不准办公室接受任何人礼品的严格规定,但考虑到父亲是跟随总理多年的同志,童小鹏也就收下了。然而报告此事后,童小鹏受到了周恩来的严厉批评,并坚持要其将两只木箱退回。这样两只樟木箱又托运回了福州。

  邓颖超对父亲说:“许多国际友人送给总理的礼物,都分类登记,全部上交公家”,并以此要求父亲不要送东西。在父亲眼里,周恩来是导师、领袖、上级和兄长,他对周恩来充满了崇敬之情,在他面前也敢于直言。父亲还曾撰写回忆录《跟随周副主席十一年》,回忆了11年来随卫周恩来同志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周恩来的深深敬意。周恩来则十分欣赏父亲忠厚耿直、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父亲和周恩来情深意重,正如邓颖超曾对我大姐说的,“我们和你父母虽然没有亲缘关系,我们是同志关系,但是我们的感情要胜过那些亲戚,因为这是阶级感情。”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八路军抗战中如何改造日军战俘    2010年08月18日
  • ·毛泽东对庐山会议的最终态度    2010年06月12日
  • ·父亲的“叨叨”    2016年06月30日
  • ·二孩时代,父亲们“压力山大”    2016年06月20日
  • ·父亲节遇冷,父亲不能被冷落    2016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