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同床异梦”,何罪之有

2010年06月08日 09:27   来源:北京日报   符号

  中国有些成语是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同床异梦”即是一例,它曾一度成为莫大的罪名,置人于窘境——

  中国有些成语是不讲道理的,比如这“同床异梦”即是一例。查辞书,原指夫妇生活,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各有打算。语出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日后则“沦”为贬义,甚至政治危险品,与“离心离德”、“心怀鬼胎”、“居心叵测”、“二臣逆子”沆瀣为伍。

  其实贬斥“同床异梦”本身,原是个虚假的命题。历来人云亦云,积非成是。仿佛世界上真存在“同床同梦”现象似的:人们理当“同床同梦”,而不得“同床异梦”。唯有前者才是正常、应该、必须的;后者则是非常不该,当然也是不可容忍的了。

  然而大千世界同床夫妻即如银婚、金婚、钻石婚,谁听说过他们同床同梦而非“同床异梦”的呢?其他如父子、母女同睡一张床,能找出 “同床同梦”而非“同床异梦”的一例来吗?即如“同床异梦”的发明者宋代陈亮先生,连同历代的主捧者、奉行者、鼓吹者,他们之中谁能做到同他(她)的“同床者”梦梦相同梦梦一致呢——现实中既然压根儿就不存在这玩艺儿,又有什么理由、什么资格去否定、去问罪“同床异梦”的合理合情合法性呢?

  梦从来五彩缤纷,神奇荒诞,因人而异。庄生“晓梦蝴蝶”,李白“梦游天姥”,杜甫三夜“梦李白”,李后主“梦里不知身似客”,苏东坡“夜来幽梦忽还乡”,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有哪位写过同床同梦的呢?活生生的脑袋活生生的人,连梦都要做得相同不许有异,也未免太专横、太武断、太霸道了吧!更何况,梦之同异根本与床无关。不同床做的异梦,同床也只能是异梦。此中外一律,古今亦然,颠扑不破,概莫能外也。

  《墨经》云:“梦,卧而以为然也”;《说文解字》曰:“梦,寐而有觉者也”;柏拉图说:“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巴甫洛夫释:梦是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大脑皮层中未被抑制的神经组织的奇异而怪诞的活动;弗洛伊德解:梦是人的被压抑的愿望伪装起来经过变形后的满足……有哪位科学家、哪本科学论著中有支持同床同梦、否定“同床异梦”的论述呢?

  从逻辑学角度,否定“同床异梦”是在错误大前提下的荒谬推理:即任何“同床”者的梦都是相同的,既然你们做了“异梦”,你们就是大逆不道的——首先大前提虚假,推导的结论必然荒诞不经。本来的子虚乌有当成了既成事实;极为正常的现象视为不可容忍的罪过;荒谬透顶的结论当作举世公认的真理。如此相沿袭用,以讹传讹,莫名发难,不能不视之为霸道哲学、混账逻辑。

  自然,除了指生理上的睡梦以外,梦还泛指各色幻境、超越现实的向往,因而有“同一个梦想”一类的表述。但那属于宽泛的形象表达,并未设“同床”的前提,也决不会对“同床异梦”者兴师问罪。

  回想当年政治运动中以“同床异梦”问罪于人,打入另册,列入另类,“同床异梦”也就成为罪莫大焉的大帽,置人于窘境的利器,令年龄稍长者记忆犹新、不寒而栗的。其实,这种千人同梦,万民梦同的妄求,也未免天真了一点,除非将亿万脑袋在出生时即植入做“同梦”的芯片,否则能做到么?

(责任编辑:侯彦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    2013年05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