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商品,当它的价格愈低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就愈多。
定律释义 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在购买一种商品时,其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旁征博引 按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在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效用评价。但往往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并不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支付的总价值,与其购买该商品时的实际支出之间有一定的差额,这个差额就被称之为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
比方说,消费者买一台电脑愿意支付的价格是8000元,但因为市场供需的原因,电脑市价为4000元,那么此时消费者剩余即为8000-4000=4000元。
举一反三
一个叫凯宁的城里男孩到乡下去,他打算花100美元从一位农民那里买一头小毛驴。这位农民收了钱后,很爽快地同意了,并答应第二天把驴牵来给凯宁。
第二天一早,农民却匆忙跑来告诉凯宁:“小伙子,实在抱歉,我的那头小毛驴死了,就在昨天晚上。”
凯宁听后,就说:“既然这样,那你就把我的钱还给我吧。”
农民却说:“对不起,我不能把钱还给你,因为我已经用它还债了。”
凯宁很无奈地说:“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就把那头死驴给我吧。”
农民很纳闷:“你要那头死驴干什么呀?它是病死的,不能吃。”
凯宁笑着说:“我打算用那头死驴作为幸运抽奖的奖品。”
农民听后叫了起来:“你怎么可以将一头死驴当做抽奖奖品,没有人会要它的!”
凯宁说道:“别担心,我有办法——我不告诉任何人这头驴是死的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农民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凯宁。
农民就问:“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
凯宁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总共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898块钱!”
农民又问:“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难道就没人对此表示不满?”
凯宁回答:“不满的人当然有,但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中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奖品是一头不能食用的死驴后,当即表示了抗议,所以我就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了他。”
很多年后,长大了的凯宁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抛去道德层面不议,我们可以将凯宁的这种赚钱方式理解成迎合消费者行为的低价策略。人们知道仅花两元钱也许就会得到一头驴,这里有一定的风险,可要是不买,或许就根本没机会去得到那头驴。若花两元钱去买,那就会有1/500的希望。人们在这种投机心理的驱使下,都愿花两元钱去冒险。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商场经常会举办买一送一或商品打折的活动,原价400元一件的毛衣,打折之后是200元或400元两件。必须承认,这种诱惑是巨大的。你若想买一件300元的毛衣,刚好这件符合你的要求,而且比你预期要付的价钱少100元,那么消费者就会做出购买的决定。经济学将这100元称为消费者剩余,它是消费者为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额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量的剩余部分。
就拿买计算机来说吧。假设关羽办了一家公司叫蜀汉,其所生产的计算机质量与性能都很好,不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曹操只愿意出5000元买计算机,周瑜愿意出5500元,张良认为关羽不会骗自己,愿出5800元,而富甲一方的孙权,愿意出6000元。如果目前蜀汉公司就仅有1台计算机可以出售,由4位购买者竞价,最终的胜出者肯定是孙权,当他花5850元买到这台计算机时,他的额外收益为多少呢?比起他愿出的6000元来,他还有了150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果目前有4台计算机可卖,为让事情简单化,就统一售价为5000元,结果会如何?
不难发现,除曹操未得到消费者剩余以外,其余三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当然,得到最多的就是孙权,他得到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张良得到了800元,就连周瑜也得到了500元。如此算来,4台计算机的消费者剩余之和为2300元。其实,尽管曹操未得到消费者剩余也没认为自己吃了亏,因为,他买这台计算机的价钱并没有高出自己愿意支付的价钱。
回到本节的第一个故事,对凯宁而言,他用100美元买了一头死驴,可是最后他不仅没亏本反而赚了898美元,这在经济学上叫做生产者剩余。它是指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所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的剩余部分,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赚的利润。关键的问题是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谁得到的生产者剩余就多。
在大部分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反映了经济福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同一件商品,当它的价格愈低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就愈多,即更多人会参与此购买行动,并从中得到多少不等的实惠。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