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升必然伴随高通胀吗

2010年05月17日 08:55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 沈开艳
    



    问: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经济数据。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延续第一季度回升向好态势,总体运行平稳。与此同时,近来老百姓明显感到部分蔬菜、水果等价格出现了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也在加大。请问,经济回升必然伴随高通胀吗?如何才能避免“高增长、高通胀”现象的出现?

    ——上海半淞园路赵风平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世界经济从衰退中复苏的速度快于预期,已经“站稳了脚跟”。但与此同时,该机构也警告正在复苏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由于目前经济活动仍非常依赖于高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使通胀危险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告,正是中国政府的担忧。温家宝总理就曾坦言,他非常关心和担心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并认为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但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常常会伴随通胀现象的发生呢?从理论上讲,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是需求增加(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拉动,二是成本上涨(如原材料价格、工资等)的推进,三是国际价格传导机制的影响,四是公众通胀预期增强,对商品价格形成上涨压力。

    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四者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推动。一国政府为加速经济发展和增长,通常会采取放松银根、释放信贷、刺激需求、扩大投资的政策,这就必然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多的人就业,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会推动成本的上升;经济增长、市场繁荣,导致公众对通胀的预期增加,从而影响经济行为,助推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基础成因机制。

    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运行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政府为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投资需求。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投放量9.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达30%。这一刺激总需求增长、抵消货币升值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强劲反弹,但也非常容易形成资产泡沫,进而引发通胀压力的增大。

    可以同时拿来作为例证的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09年11月份由负转正后,基本呈现逐月上升的势头。2009年 11月份 CPI涨幅同比上升 0.6%,12月份为1.9%,2010年1月份为1.5%,2月份为2.7%,3月份为2.4%,4月份的CPI涨幅为2.8%,已接近3%的通胀警戒线。

    通胀压力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助长公众预期,引起购买力下降、资产缩水、经济主体信心不足等问题,进而造成经济运行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和处理高增长与高通胀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应主要在考虑通胀预期的前提下,对近期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作出及时调整和回应。

    作为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政策——货币政策,要在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同时,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既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又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还能有效管理好通胀预期。央行通过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货币流通量,控制信贷规模,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今年年初以来,央行采取了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限制银行可放贷资金规模等举措,提高央票对银行的吸引力,回笼金融系统资金。可以确信,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央行微调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从财政政策方面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方向和力度把握非常重要。一是对新增项目的严格管控;二是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价格的检查及调节力度,如能源原材料价格等,以此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这一国民经济的命脉,确保蔬菜、粮食、水果的市场供应,保持物价稳定。

    当然,相对于政策的灵动性和应变性,如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通胀问题并不仅是货币流通的数量问题,还是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的综合体现,必须协调好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刚从危机中缓过气来的全球经济目前仍很脆弱,我们有必要把防止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大幅回调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因而还需依靠一定的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发展。

    总之,要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把通胀率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又能确保经济增长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下滑。为此,应当从调整供给结构等方面入手来制定政策,如发展科技、提高产量、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等。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