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企稳 回升势头正健

2010年04月26日 07:41   来源:人民日报   高云才
    国家统计局4月中旬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正健。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针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充分说明,虎年经济开局较好,为实现全年预期8%的增长目标奠定了基础。

    从公布的数据看,一季度一、二、三产业稳步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生产总体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4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7万公顷。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个百分点。

    在看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的背后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当前,大家十分关心经济运行,比方结构是否平衡,是否有过热迹象,是否会出现较高的通胀。应该说,治理通胀和平复通胀预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目前物价上涨处在温和水平,但一些推动价格上升的因素正在形成,社会上对通胀的预期并未消弭,宏观调控面临新的压力和新的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研究员提醒,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增幅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是通胀压力明显增强的信号。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

    一般而言,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波动要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仅从工业品价格变动情况看,未来通胀预期压力不小。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工业品生产成本推动价格走高压力也在加大。陈厚义分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价格上涨的压力是明显的。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5787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这个情况在说明民生改善的同时,也说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影响通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货币供应量变动趋势是关键一环。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8%,加快4.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陈小洪认为,65万亿元的流动性在推动经济增长、保障货币供应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又是形成通胀预期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整体情况看,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态势,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2%是温和水平。据测算,一季度食品类价格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上涨的2.2个百分点中,有74.5%的因素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拉动。鉴于当前粮食、食用油、猪肉及鲜菜鲜果等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稳中下降,所以,虽然国内外推动价格上涨的一些因素在形成,但通过宏观调控,保障供给,平复通胀预期是可以做到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