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0年04月26日 08: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张秀生 陈慧女

  推进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是促进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当前要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抓住并用好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努力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探出一条新路。

  长期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累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发展后劲等。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关部门要重视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增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活力与后劲。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要按照权益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明确企业的资源补偿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把环境治理、安全设施投入、企业退出和转产费等列入资源产品的成本构成。二是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中扶持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如积极壮大现代流通业、旅游业、社会服务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和教育文化事业等,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使用,通过产业链的衔接,把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做到“物尽其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尽可能把投入的资源“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第二,加强环境整治、环保监管和生态保护。推进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还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各地各部门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毫不松懈地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战略上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把生态环保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新建矿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第三,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考虑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改革资源税制度,调整资源税负水平。可考虑鼓励金融机构对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设立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要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