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变身充电“爆”,安全治理不能仅限于禁带

2025-07-03 06:36 来源:红网

近日,民航局发布“禁止旅客携带不合格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通知发出后,不少民众对突如其来的“禁令”表示不满,认为这一规定太过“一刀切”。7月2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民航局对于为何会发布这项紧急通知进行了回应,主要回答了为何制度推行未设置缓冲期、回收的充电宝如何处理等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充电宝治理的“零缓冲期”是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零松懈”。近年来,充电宝安全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如2025年1月28日釜山航空一航班因行李中充电宝起火,致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在国内,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发生15起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倍。我国充电宝质量问题也长期存在。2020年到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网售充电宝的抽检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分别为19.8%、25.0%、35.4%、44.4%,呈逐年攀升趋势。同时,充电宝内的锂电池在飞机这种气压不稳、易受颠簸的环境下,容易起火爆炸,且威力大、难扑灭,给公共安全带来较大危害。充电宝起火没有“缓冲期”,隐患产品一旦进入运输环节就可能威胁整机安全,因此,民航局的紧急管控并不是操之过急,而是对公众安全负责的必要之举。

充电宝成为安全重灾区,暴露出的是生产标准,质检流程和市场监管等环节的不合理,仅仅靠禁带,并不能完全消除充电宝背后的安全隐患,需要从生产、监管和消费等方面筑牢全链条防线。

一方面,生产端亟需完善充电宝行业生产标准。当前市场上充电宝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电芯、简化保护电路,导致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进一步细化充电宝的电芯质量、电路设计、外壳阻燃等生产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源头杜绝不合格产品的诞生。

另一方面,要完善对不合格产品的回收处理机制。飞机禁入只是治标之策,那些被拦下的不合格产品才是关注的重点,需要谨慎对待,防止其再次进入市场流通。近期,二手平台上出现标有“机场货”的充电宝商品,若问题产品只是飞机禁入,而在销售市场上大肆流通,就偏离了充电宝治理的初心。

此外,公众情绪也是新规推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由于商家生产不规范及市场监管失职,消费者手中持有大量不合格产品,如今因为政策推行又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大换血,消费者无疑成了“躺枪”者。需要安抚消费者情绪,建立合理的回收补偿机制;同时强化消费者教育引导,普及充电宝安全知识和新规要求。

充电宝作为公众日常用品,其安全性关乎公共利益,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妥善处理好问题产品,让充电宝真正成为生活法“宝”,而不是燃“爆”隐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充电宝变身充电“爆”,安全治理不能仅限于禁带

2025年07月03日 06:36   来源:红网   武艺霏

近日,民航局发布“禁止旅客携带不合格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通知发出后,不少民众对突如其来的“禁令”表示不满,认为这一规定太过“一刀切”。7月2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民航局对于为何会发布这项紧急通知进行了回应,主要回答了为何制度推行未设置缓冲期、回收的充电宝如何处理等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充电宝治理的“零缓冲期”是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零松懈”。近年来,充电宝安全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如2025年1月28日釜山航空一航班因行李中充电宝起火,致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在国内,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发生15起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倍。我国充电宝质量问题也长期存在。2020年到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网售充电宝的抽检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分别为19.8%、25.0%、35.4%、44.4%,呈逐年攀升趋势。同时,充电宝内的锂电池在飞机这种气压不稳、易受颠簸的环境下,容易起火爆炸,且威力大、难扑灭,给公共安全带来较大危害。充电宝起火没有“缓冲期”,隐患产品一旦进入运输环节就可能威胁整机安全,因此,民航局的紧急管控并不是操之过急,而是对公众安全负责的必要之举。

充电宝成为安全重灾区,暴露出的是生产标准,质检流程和市场监管等环节的不合理,仅仅靠禁带,并不能完全消除充电宝背后的安全隐患,需要从生产、监管和消费等方面筑牢全链条防线。

一方面,生产端亟需完善充电宝行业生产标准。当前市场上充电宝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电芯、简化保护电路,导致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进一步细化充电宝的电芯质量、电路设计、外壳阻燃等生产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源头杜绝不合格产品的诞生。

另一方面,要完善对不合格产品的回收处理机制。飞机禁入只是治标之策,那些被拦下的不合格产品才是关注的重点,需要谨慎对待,防止其再次进入市场流通。近期,二手平台上出现标有“机场货”的充电宝商品,若问题产品只是飞机禁入,而在销售市场上大肆流通,就偏离了充电宝治理的初心。

此外,公众情绪也是新规推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由于商家生产不规范及市场监管失职,消费者手中持有大量不合格产品,如今因为政策推行又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大换血,消费者无疑成了“躺枪”者。需要安抚消费者情绪,建立合理的回收补偿机制;同时强化消费者教育引导,普及充电宝安全知识和新规要求。

充电宝作为公众日常用品,其安全性关乎公共利益,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妥善处理好问题产品,让充电宝真正成为生活法“宝”,而不是燃“爆”隐患。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