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浙江杭州的夏先生今年66岁,平日里喜欢户外运动。最近天气渐热,夏先生想在健身房训练,多方咨询下来却犯了难。“没想到,不少健身房都拒绝给我办卡。”夏先生说,有的健身房明确规定,不给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健身卡。记者以给家中老人办理健身卡为由,实地走访和电话咨询多家健身房后发现,设置“年龄门槛”的并非少数。老年人去健身房为何屡遭“年龄歧视”?(6月26日《人民日报》)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老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达26.1%,到80岁以后仍有14.7%的老年人保持活跃参与。当浙江杭州66岁的夏先生被多家健身房婉拒门外,当“年龄门槛”悄然成为行业潜规则,一些舆论将其简单归为“年龄歧视”。这更像是市场供需错位的无声警报:当传统健身房无法承载“银发健身”需求,与其指责歧视,不如携手构建“适老健身房”的崭新天地。
社会投资开设健身房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赚钱。他们自然会考虑收入和风险问题,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收入大于风险,谁会放着好好的生意拒之门外?答案很明确:不是他们“歧视老人”,而是担心“风险上身”。老年群体与普通健身房之间横亘着现实而复杂的鸿沟。健身房对高龄人群的顾虑并非毫无缘由:一旦风险发生,责任归属极易引发纠纷,甚至拖垮本就利润单薄的经营主体。
当下“一刀切”拒绝老人的背后,实则凸显了供给与需求的严重断裂。当传统健身房无法提供适合老年人锻炼需求的产品,部分机构选择拒绝成了无奈自保,却无形中让大量“银发健身”需求陷入无处安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