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骑行乱象需多方发力

2025-06-29 0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2024年共享单车运营监管报告》,首次公开全年因违停行为被纳入“信用黑名单”的用户信息。数据显示,美团、哈啰、滴滴3家运营企业联合限制骑行的违规用户已超1100人次。这一监管信息的披露,标志着共享单车治理正式进入“精准化监管+信用化约束”的阶段。

从粗放管理到精准管理,共享单车的发展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作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共享单车在通勤接驳、生活服务等场景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车辆占压盲道、堵塞消防通道、破坏市容环境等治理难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来,通过动态调控投放总量、规范停放秩序等措施,不少城市共享单车的运营秩序已有显著改善。但治理骑行乱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构建“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社会共治”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构建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模式。骑行乱象的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单一主导”向“政企协同治理”转型。企业不应只是单纯的车辆提供者,同时也应是治理责任主体,可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用户违规停放行为。政府则可依托街道与交通、城管等部门的协同巡查机制,治理各种骑行乱象。用户也不应是“骑完即走”的过客,而是需要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使用者。比如,近年来,北京市构建了“总量动态调控+网格化智慧化调度”的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黑名单”制度将用户纳入监管视野,通过“技术监管+信用约束”的双轨模式,既提升治理效能,又通过行为干预推动文明骑行习惯的养成。

精细化治理,需破解需求差异与时空错配难题。随着治理的深化,共享单车管理正从秩序管控向效能优化迭代。当前,不少城市面临商务中心区早晚高峰车辆过于饱和,而老旧小区周边夜间停放缺口大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更精准的时空治理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出行热力图,实施潮汐式调度,早晚高峰向枢纽区域增配车辆;在学校、医院等特殊区域设置限时停放区,借助电子围栏实现时段性停放权限管理;等等。

治理的终极目标并非限制使用,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公共服务回归共享本质。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的治理范式,让共享单车管理变得更容易,城市公共服务变得更现代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骑行乱象需多方发力

2025年06月29日 0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2024年共享单车运营监管报告》,首次公开全年因违停行为被纳入“信用黑名单”的用户信息。数据显示,美团、哈啰、滴滴3家运营企业联合限制骑行的违规用户已超1100人次。这一监管信息的披露,标志着共享单车治理正式进入“精准化监管+信用化约束”的阶段。

从粗放管理到精准管理,共享单车的发展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作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共享单车在通勤接驳、生活服务等场景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车辆占压盲道、堵塞消防通道、破坏市容环境等治理难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来,通过动态调控投放总量、规范停放秩序等措施,不少城市共享单车的运营秩序已有显著改善。但治理骑行乱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构建“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社会共治”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构建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模式。骑行乱象的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单一主导”向“政企协同治理”转型。企业不应只是单纯的车辆提供者,同时也应是治理责任主体,可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用户违规停放行为。政府则可依托街道与交通、城管等部门的协同巡查机制,治理各种骑行乱象。用户也不应是“骑完即走”的过客,而是需要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使用者。比如,近年来,北京市构建了“总量动态调控+网格化智慧化调度”的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黑名单”制度将用户纳入监管视野,通过“技术监管+信用约束”的双轨模式,既提升治理效能,又通过行为干预推动文明骑行习惯的养成。

精细化治理,需破解需求差异与时空错配难题。随着治理的深化,共享单车管理正从秩序管控向效能优化迭代。当前,不少城市面临商务中心区早晚高峰车辆过于饱和,而老旧小区周边夜间停放缺口大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更精准的时空治理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出行热力图,实施潮汐式调度,早晚高峰向枢纽区域增配车辆;在学校、医院等特殊区域设置限时停放区,借助电子围栏实现时段性停放权限管理;等等。

治理的终极目标并非限制使用,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公共服务回归共享本质。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的治理范式,让共享单车管理变得更容易,城市公共服务变得更现代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