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2024年共享单车运营监管报告》,首次公开全年因违停行为被纳入“信用黑名单”的用户信息。数据显示,美团、哈啰、滴滴3家运营企业联合限制骑行的违规用户已超1100人次。这一监管信息的披露,标志着共享单车治理正式进入“精准化监管+信用化约束”的阶段。
从粗放管理到精准管理,共享单车的发展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作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共享单车在通勤接驳、生活服务等场景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车辆占压盲道、堵塞消防通道、破坏市容环境等治理难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来,通过动态调控投放总量、规范停放秩序等措施,不少城市共享单车的运营秩序已有显著改善。但治理骑行乱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构建“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社会共治”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构建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模式。骑行乱象的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单一主导”向“政企协同治理”转型。企业不应只是单纯的车辆提供者,同时也应是治理责任主体,可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用户违规停放行为。政府则可依托街道与交通、城管等部门的协同巡查机制,治理各种骑行乱象。用户也不应是“骑完即走”的过客,而是需要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使用者。比如,近年来,北京市构建了“总量动态调控+网格化智慧化调度”的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黑名单”制度将用户纳入监管视野,通过“技术监管+信用约束”的双轨模式,既提升治理效能,又通过行为干预推动文明骑行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