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款进个人账户,4S店岂能“甩锅”了事?

2025-06-24 07:24 来源:红网

近日,天津华奥兴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奥迪4S店)被指多名销售员诱导40余名车主将定金及购车款转入个人账户,涉案金额超300万元。车主雷先生称,其在购车时被销售员以“财务系统故障”为由诱导转账76195元定金至个人账户。事后,涉事销售总监和销售员因职务侵占被警方控制,但4S店要求车主重新交钱才能完成购车流程,否则需自行追讨被骗款项。目前,车主们要求4S店继续履约或退还已支付款项并赔偿损失。(6月22日 澎湃新闻)

东窗事发后,涉事员工虽已被警方控制,但4S店却当起了“甩手掌柜”,这种将自身管理漏洞导致的损失,完全转嫁给消费者的做法,不仅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品牌信誉的无情消耗。4S店一句轻飘飘的“事先不知情”,就想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这显然站不住脚 。

从法律上讲,销售人员在4S店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以4S店销售员的身份从事销售活动,其行为在客观上足以让消费者相信其代表着4S店 。正如律师所言,这构成了“表见代理”,其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理应由4S店承担 。消费者是出于对奥迪品牌和4S店的信任,才会在店内签订合同并支付款项 。如今出了问题,4S店将员工的职务行为切割为个人犯罪,试图让消费者为这份“信任”买单,于法于理都说不通。

更令人心寒的是4S店处理此事的态度。面对消费者的 诉求——要么继续履约,要么退款赔偿,4S店却开出了“再交一笔钱”或“无限期等待”的“药方” 。这种做法无异于将已经受骗的消费者推入“绝境” 。车主们不仅钱款悬而未决,有些人甚至面临着“有车不能开”的尴尬局面,新车闲置的折旧损失谁来承担 ?4S店利用消费者在时间、精力、金钱上的弱势地位,采取“拖字诀”,本质上是一种店大欺客的傲慢,它消耗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耐心,更是奥迪这个百年品牌长期积累的社会信誉。

此事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涉及员工不止一人,受害顾客多达几十位,这绝非偶然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内部监管严重缺位的系统性溃败 。销售人员竟能长期绕开公司财务规定,将巨额车款收入私囊而未被察觉,这说明该4S店在核心的资金收取流程、员工日常行为监督、职业道德与法纪培训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黑洞” 。企业享受了品牌带来的溢价和消费者的信赖,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如今,因管理不善“后院起火”,却让无辜的消费者来承受爆炸的冲击波,这无异于一种“制度性耍赖”。信任一旦崩塌,重建则难如登天。消费者选择在4S店购车,购买的不仅是一辆汽车,更是一份安心和保障。面对员工欺诈行为,4S店最应该做的,是第一时间承担责任、安抚客户、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诿卸责、转嫁危机。

涉事4S店应该尽快拿出负责任的解决方案,依法履行合同义务,别让消费者的血汗钱打了水漂,也别让自身的品牌形象因此蒙尘。毕竟,任何一家想基业长青的企业都应明白,诚信经营,才是最稳妥的道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购车款进个人账户,4S店岂能“甩锅”了事?

2025年06月24日 07:24   来源:红网   毛盈涵

近日,天津华奥兴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奥迪4S店)被指多名销售员诱导40余名车主将定金及购车款转入个人账户,涉案金额超300万元。车主雷先生称,其在购车时被销售员以“财务系统故障”为由诱导转账76195元定金至个人账户。事后,涉事销售总监和销售员因职务侵占被警方控制,但4S店要求车主重新交钱才能完成购车流程,否则需自行追讨被骗款项。目前,车主们要求4S店继续履约或退还已支付款项并赔偿损失。(6月22日 澎湃新闻)

东窗事发后,涉事员工虽已被警方控制,但4S店却当起了“甩手掌柜”,这种将自身管理漏洞导致的损失,完全转嫁给消费者的做法,不仅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品牌信誉的无情消耗。4S店一句轻飘飘的“事先不知情”,就想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这显然站不住脚 。

从法律上讲,销售人员在4S店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以4S店销售员的身份从事销售活动,其行为在客观上足以让消费者相信其代表着4S店 。正如律师所言,这构成了“表见代理”,其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理应由4S店承担 。消费者是出于对奥迪品牌和4S店的信任,才会在店内签订合同并支付款项 。如今出了问题,4S店将员工的职务行为切割为个人犯罪,试图让消费者为这份“信任”买单,于法于理都说不通。

更令人心寒的是4S店处理此事的态度。面对消费者的 诉求——要么继续履约,要么退款赔偿,4S店却开出了“再交一笔钱”或“无限期等待”的“药方” 。这种做法无异于将已经受骗的消费者推入“绝境” 。车主们不仅钱款悬而未决,有些人甚至面临着“有车不能开”的尴尬局面,新车闲置的折旧损失谁来承担 ?4S店利用消费者在时间、精力、金钱上的弱势地位,采取“拖字诀”,本质上是一种店大欺客的傲慢,它消耗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耐心,更是奥迪这个百年品牌长期积累的社会信誉。

此事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涉及员工不止一人,受害顾客多达几十位,这绝非偶然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内部监管严重缺位的系统性溃败 。销售人员竟能长期绕开公司财务规定,将巨额车款收入私囊而未被察觉,这说明该4S店在核心的资金收取流程、员工日常行为监督、职业道德与法纪培训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黑洞” 。企业享受了品牌带来的溢价和消费者的信赖,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如今,因管理不善“后院起火”,却让无辜的消费者来承受爆炸的冲击波,这无异于一种“制度性耍赖”。信任一旦崩塌,重建则难如登天。消费者选择在4S店购车,购买的不仅是一辆汽车,更是一份安心和保障。面对员工欺诈行为,4S店最应该做的,是第一时间承担责任、安抚客户、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诿卸责、转嫁危机。

涉事4S店应该尽快拿出负责任的解决方案,依法履行合同义务,别让消费者的血汗钱打了水漂,也别让自身的品牌形象因此蒙尘。毕竟,任何一家想基业长青的企业都应明白,诚信经营,才是最稳妥的道路。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