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游”打开文旅新空间

2025-05-07 06:55 来源:广州日报

如今,“工厂游”成了年轻人新宠:喝饮料要去生产线看瓶子装箱,吃火锅要走进食品工厂亲手制作火锅底料,甚至连买车都要先去智能工厂参观流水线……旅游大巴开进工厂、游客深度体验生产场景,这是工业旅游日渐火爆的一个缩影。

工厂重地历来闲人免进,如今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其实,“工厂游”并非新鲜事,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工厂向公众开放较为普遍。颇有名气的日本“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国工业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未出圈。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工厂游”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深度挖掘——要么只作为丰富企业业态的“配角”,要么出于成本和管理等考量被视为负担。

眼下,在“旅游+”融合发展大潮中,“工厂游”逐渐从冷门变为“顶流”,无疑是对其价值的有力佐证。随着旅游行业日益发展,不少年轻人厌倦了常见的网红打卡地标,想要来一场别出心裁的City Walk。兼具体验感、文化感与趣味性的“工厂游”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拿风口上的机器人工厂来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整齐划一的机械臂、科技感拉满的实验室,游客直面“高精尖”,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之余,再发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岂不美哉?

“工厂游”之所以受青睐,原因很多。翻翻网上的“种草笔记”:“广州工厂参观合集”“时尚科技控必看”“打开遛娃新思路”……有人认为“很值”,看重的是性价比;有人寻找新鲜感,偏好深度体验。从消费端看,“硬核制造力”带来的知识附加值、情绪感染力、满满体验感,正使“工厂游”成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从企业端看,企业开放并深耕“工业游”的动力主要在于好收益、好前景。除了门票、文创等账面上的收入,还包括实际为企业带来的品牌曝光、客户积累等隐形收益。再往大了说,越来越多工厂打开大门,在营销推介企业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展现城市形象、展现中国制造的强劲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兴未艾的“工厂游”驶向的是一条多赢之路。众多实践表明,“工业+文旅”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城市与企业携手共赴,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文旅开发,找准平衡点、挖掘增长点,不断丰富多样化新“厂景”,必能打开多元化发展新图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工厂游”打开文旅新空间

2025年05月07日 06:55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如今,“工厂游”成了年轻人新宠:喝饮料要去生产线看瓶子装箱,吃火锅要走进食品工厂亲手制作火锅底料,甚至连买车都要先去智能工厂参观流水线……旅游大巴开进工厂、游客深度体验生产场景,这是工业旅游日渐火爆的一个缩影。

工厂重地历来闲人免进,如今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其实,“工厂游”并非新鲜事,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工厂向公众开放较为普遍。颇有名气的日本“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国工业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未出圈。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工厂游”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深度挖掘——要么只作为丰富企业业态的“配角”,要么出于成本和管理等考量被视为负担。

眼下,在“旅游+”融合发展大潮中,“工厂游”逐渐从冷门变为“顶流”,无疑是对其价值的有力佐证。随着旅游行业日益发展,不少年轻人厌倦了常见的网红打卡地标,想要来一场别出心裁的City Walk。兼具体验感、文化感与趣味性的“工厂游”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拿风口上的机器人工厂来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整齐划一的机械臂、科技感拉满的实验室,游客直面“高精尖”,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之余,再发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岂不美哉?

“工厂游”之所以受青睐,原因很多。翻翻网上的“种草笔记”:“广州工厂参观合集”“时尚科技控必看”“打开遛娃新思路”……有人认为“很值”,看重的是性价比;有人寻找新鲜感,偏好深度体验。从消费端看,“硬核制造力”带来的知识附加值、情绪感染力、满满体验感,正使“工厂游”成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从企业端看,企业开放并深耕“工业游”的动力主要在于好收益、好前景。除了门票、文创等账面上的收入,还包括实际为企业带来的品牌曝光、客户积累等隐形收益。再往大了说,越来越多工厂打开大门,在营销推介企业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展现城市形象、展现中国制造的强劲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兴未艾的“工厂游”驶向的是一条多赢之路。众多实践表明,“工业+文旅”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城市与企业携手共赴,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文旅开发,找准平衡点、挖掘增长点,不断丰富多样化新“厂景”,必能打开多元化发展新图景。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