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

2025-03-31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大科学装置“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其子系统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验收,这为装置整体建设与未来运行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科技突破令人欣喜,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大科学装置赋能现实生产力的强大潜力。作为持续开展科技活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既集中了重要科研仪器和高端制造装备,又包含了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其建设和运行往往集合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与人才队伍,天然成为孕育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

  随着各地大科学装置建设不断加快,推动其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已成为各方共识。例如,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围绕超导、磁体、电源、低温、诊断、材料、等离子体应用及衍生技术等领域,孵化企业近30家。

  大科学装置本质仍是科研基础设施,要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绝非轻而易举。技术成熟度不足、缺乏商业意识等难题成为不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掣肘。因此,做好大科学装置的“科研—转化—产业创新”仍然任重道远。

  树立“沿途下蛋”思维。鉴于复杂宏伟的科学技术目标,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传统意义上“先研发、后转化”的路子并不可取。因此,全过程建立产业化的意识和行动,实现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既能提升社会关注度,反哺科学研究,又能充分释放技术的溢出效应,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大科学装置仍是服务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产出的主要是科研成果,这与规模化的市场产品差异巨大。因此,建设为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中间试验的研发平台,为企业与科研平台提供有效衔接,既能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试错成本,吸引资本进入,又能对科技成果进行“修正”,从而更契合市场需求。

  优化容错机制。大科学装置不少科研成果偏前沿、基础,市场适配周期往往较为漫长。因此,要为科技成果转化留足试错空间,塑造更为包容的创新生态。注重科技成果长期价值,完善科研团队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更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主观能动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思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

2025年03月31日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大科学装置“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其子系统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验收,这为装置整体建设与未来运行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科技突破令人欣喜,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大科学装置赋能现实生产力的强大潜力。作为持续开展科技活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既集中了重要科研仪器和高端制造装备,又包含了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其建设和运行往往集合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与人才队伍,天然成为孕育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

  随着各地大科学装置建设不断加快,推动其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已成为各方共识。例如,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围绕超导、磁体、电源、低温、诊断、材料、等离子体应用及衍生技术等领域,孵化企业近30家。

  大科学装置本质仍是科研基础设施,要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绝非轻而易举。技术成熟度不足、缺乏商业意识等难题成为不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掣肘。因此,做好大科学装置的“科研—转化—产业创新”仍然任重道远。

  树立“沿途下蛋”思维。鉴于复杂宏伟的科学技术目标,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传统意义上“先研发、后转化”的路子并不可取。因此,全过程建立产业化的意识和行动,实现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既能提升社会关注度,反哺科学研究,又能充分释放技术的溢出效应,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大科学装置仍是服务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产出的主要是科研成果,这与规模化的市场产品差异巨大。因此,建设为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中间试验的研发平台,为企业与科研平台提供有效衔接,既能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试错成本,吸引资本进入,又能对科技成果进行“修正”,从而更契合市场需求。

  优化容错机制。大科学装置不少科研成果偏前沿、基础,市场适配周期往往较为漫长。因此,要为科技成果转化留足试错空间,塑造更为包容的创新生态。注重科技成果长期价值,完善科研团队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更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主观能动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思隐)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