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直接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最新公布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均与上期持平。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两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连续5个月保持不变。LPR“按兵不动”是否会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产生阻力?成为近期市场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的立场,有力支撑经济回升向好。过去一年,1年期LPR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降60个基点,在此带动下,贷款利率明显下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水平。融资成本下降不仅可以助力企业和居民“轻装上阵”,也有助于扩大宏观经济总需求,支持物价合理回升,提振经济增长动能。
传导机制也是关键一环。去年以来,央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增强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增加临时正回购、逆回购操作,更好“框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大力整改违规手工补息,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约束等。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提到,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这为实体经济深度减负提供了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