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的同时来一杯“菜场咖啡”,临走时挑上一盆花……浙江杭州西湖区,改造后的东山弄市集里,生活气息浓郁又新奇。
菜市场展新貌,优质服务、舒心体验让人舍不得加快脚步。近年来,这样的品质化改造,在各地悄然发生。杭州在推进农贸市场提升过程中,始终有个重要的考量:通过优化民生服务供给,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办好关系‘一菜一早’‘一老一小’的实事,不能简单理解为办点婆婆妈妈的小事”“办民生实事就是搞基层治理,办好实事也是搞好治理”……在杭州西湖区、上城区等地走访,不少党员干部都有这样的共识。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正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所在,也体现了一个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怎样才能“管”好,让经济社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菜市场这个民生小切口,带来不少启示。
办好实事让群众满意,须处理好“面子”与“里子”的关系。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不光要“面子”光鲜,“里子”也得敞亮。
地处杭州闹市区的松木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时,聘请了专业设计师,用油纸伞、鱼篓等水乡元素装饰店铺摊位。曾有人担忧,“摊位提升档次,租金和菜价会不会水涨船高?”市场管理方态度明确:“为群众提供新鲜、实惠的蔬菜,不会借改造抬高物价。”不涨价如何平抑成本?这需要在灵活经营与优化管理上下功夫。比如,满足群众的“小修小补”需求,让菜市场成为社区“15分钟便民圈”的重要一环,更多便民服务成为新增长点。不做表面文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调动群众“愿意逛”的热情,激活市场经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