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关键环节,承载着资金流转的基础性功能,贯穿贸易、消费和投资等环节。提升支付便利性是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激发市场活力、有效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当前,如何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打通支付堵点,推动支付为民,实现国内国际无缝对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值得分析。
历经多年努力,我国支付体系建设成就显著,移动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达2109.80亿笔,金额达563.70万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世界首位。支付适老化稳步推进,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如开辟老年人专属的“绿色通道”,较好弥合了老年人在支付领域面临的“数字鸿沟”。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体验获得明显改善,境内重点场所、重点商户外卡受理覆盖率大幅提升。此外,现金兜底作用充分发挥,各银行通过推出“零钱包”等举措,增加了现金供应量。
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我国便利支付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支付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以及安全性不足。例如,支付适老化“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城乡支付服务“温差”亟待消解。老年人常因操作复杂而频遇支付难题,金融机构缺乏针对老年人支付困境的精准解决方案。又如,支付方式呈现单一化趋势,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银行卡支付与现金支付等传统支付方式逐渐“没落”。接下来,应精准施策,构建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安全性的支付体系。
完善适老化支付服务体系与促进城乡支付服务协同发展。加速推进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进程,根据老年人需求,分层设计支付产品,在社保、医保等高频支付场景设立“银发通道”。强化适老化支付服务的监管,将适老化支付纳入金融机构考核方案。深化助农支付场景融合,将农村支付终端纳入新基建补贴范围,降低农户支付成本,培育数字支付“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