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培养大批高水平数字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将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出台,支持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比如,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人才缺口大、人才素质与数字产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乏专业对口人才等问题,筑牢数字经济人才之基任重而道远。
加快数字人才培养,首先应确立数字人才引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发展规划和政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充分发挥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不同主体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未来青年研究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进行研究和界定,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数字人才标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制定框架、指明方向。
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鼓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加大学科交叉建设,通过建设数字设备和媒体、数据基础架构和数据库,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可获得性,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能力。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中的国内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机遇。
数字赋能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实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教师队伍数字能力建设。持续吸纳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或者具备数字经济实践经验和数字技术研发能力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
优化学科布局,培育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数字人才。高校须加快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特色专业体系,以数字经济为引擎,将数字思维、数字治理、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相关的知识融入现有学科专业,为学生构筑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中国自主数字经济知识体系。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面向产业实践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进行校企资源统筹,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实现融合发展。企业参与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加大学科课程与新技术融合程度,联合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人民日报记者易舒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