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夜校不务正业乱象急需匡正纠偏

2024-12-18 07:16 来源:燕赵晚报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这两年,“上夜校”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选择。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多地政府也对夜校提供补贴,希望推动社会形成持续学习的氛围。然而在夜校受到热捧的同时,近期有不少人反映,一些夜校用低价引流之后,实际上课程质量堪忧;甚至还有的机构只是招生中介,根本不做培训,学员报课后发现问题,却又维权困难。(12月16日 央广中国之声)

  久违的“夜校”模式重回当下,且大有一座难求的热络景象。这充分体现当代年轻人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也有助增强青年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更为构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助力添彩。但诚如大潮之下难免有泥沙的道理,“夜校热”的背后也不乏鱼龙混杂、弄虚作假的市场乱象。主要表现为中介低价引流、课程鱼目混珠、质量以次充好、维权困难重重。这些乱象亟待纠偏匡正、依法整治。

  盘点年轻人青睐“夜校”的成因,固然有其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内生动力,夜校本身的价格亲民和课程丰富当为其显性优势,而由此达成纾解压力、拓展兴趣、结识新友等的衍生效应,更为“夜校热”的持续延烧推波助澜。不过,由“夜校热”发散出的商机诱惑,也让不法之徒利令智昏、铤而走险。比如,一些中介机构打着“夜校”名号,以低价吸引学员,等学员去上几次课后便以各种理由推出新增收费内容,亦或是声称要提前捆绑续班。有网友披露,一些中介与好多培训机构有合作,把学员们的信息分转到各个培训机构,他们借机赚“引流”费用。

  还有的培训机构,声称有知名老师授课,有技术大咖全程指导、包教包会。但收钱后却不能兑现承诺,此前声称的“小班”授课也变成许多人云集的“大班”教学。这显然属“货不对板”的虚假宣传。平心而论,无论是一些夜校存在的不能如约开办、虚假宣传严重等问题,还是中介机构蹭“夜校”热度以引流牟利,种种乱象都极大伤害了“夜校”声誉,侵害了学员利益,也让真正用心做夜校的专业人士心灰意冷。

  矫正夜校不务正业市场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履职、强化监管。要严格资质审核、定期培训与考核、优化课程设计,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学员反馈机制等措施引导市场竞争,有效解决夜校背后的课程收费、教学内容、师资标准等相关问题,更好满足年轻人群体自我提升的诉求,依法保障学员权益。如果培训机构未能遵守相关合同要求,甚至出现违法违纪、失信欺诈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要积极介入、认真查证、依法惩戒。

  消费者报名参加夜校,要选择有官方认证的机构或者选择品牌、规模、口碑较有保障的机构学习。要认真了解相关背景信息,包括成立时间、资质认证、历史评价等;详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计划和师资情况,确保符合自己的兴趣;切勿轻信网络宣传,多去线下试听考察,并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考虑,切忌因为一时冲动或碍于面子报名交费。对侵害正当权益的不法行为,要秉持零容忍态度,积极举报维权,并保存好相关证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个别夜校不务正业乱象急需匡正纠偏

2024年12月18日 07:16   来源:燕赵晚报   张玉胜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这两年,“上夜校”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选择。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多地政府也对夜校提供补贴,希望推动社会形成持续学习的氛围。然而在夜校受到热捧的同时,近期有不少人反映,一些夜校用低价引流之后,实际上课程质量堪忧;甚至还有的机构只是招生中介,根本不做培训,学员报课后发现问题,却又维权困难。(12月16日 央广中国之声)

  久违的“夜校”模式重回当下,且大有一座难求的热络景象。这充分体现当代年轻人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也有助增强青年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更为构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助力添彩。但诚如大潮之下难免有泥沙的道理,“夜校热”的背后也不乏鱼龙混杂、弄虚作假的市场乱象。主要表现为中介低价引流、课程鱼目混珠、质量以次充好、维权困难重重。这些乱象亟待纠偏匡正、依法整治。

  盘点年轻人青睐“夜校”的成因,固然有其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内生动力,夜校本身的价格亲民和课程丰富当为其显性优势,而由此达成纾解压力、拓展兴趣、结识新友等的衍生效应,更为“夜校热”的持续延烧推波助澜。不过,由“夜校热”发散出的商机诱惑,也让不法之徒利令智昏、铤而走险。比如,一些中介机构打着“夜校”名号,以低价吸引学员,等学员去上几次课后便以各种理由推出新增收费内容,亦或是声称要提前捆绑续班。有网友披露,一些中介与好多培训机构有合作,把学员们的信息分转到各个培训机构,他们借机赚“引流”费用。

  还有的培训机构,声称有知名老师授课,有技术大咖全程指导、包教包会。但收钱后却不能兑现承诺,此前声称的“小班”授课也变成许多人云集的“大班”教学。这显然属“货不对板”的虚假宣传。平心而论,无论是一些夜校存在的不能如约开办、虚假宣传严重等问题,还是中介机构蹭“夜校”热度以引流牟利,种种乱象都极大伤害了“夜校”声誉,侵害了学员利益,也让真正用心做夜校的专业人士心灰意冷。

  矫正夜校不务正业市场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履职、强化监管。要严格资质审核、定期培训与考核、优化课程设计,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学员反馈机制等措施引导市场竞争,有效解决夜校背后的课程收费、教学内容、师资标准等相关问题,更好满足年轻人群体自我提升的诉求,依法保障学员权益。如果培训机构未能遵守相关合同要求,甚至出现违法违纪、失信欺诈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要积极介入、认真查证、依法惩戒。

  消费者报名参加夜校,要选择有官方认证的机构或者选择品牌、规模、口碑较有保障的机构学习。要认真了解相关背景信息,包括成立时间、资质认证、历史评价等;详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计划和师资情况,确保符合自己的兴趣;切勿轻信网络宣传,多去线下试听考察,并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考虑,切忌因为一时冲动或碍于面子报名交费。对侵害正当权益的不法行为,要秉持零容忍态度,积极举报维权,并保存好相关证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