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广东市民在网络发帖称,2023年“创梦东莞”计划综合补贴,承诺180个工作日办结,结果办结又等待近1年,还未收到补贴资金。有市民对记者表示,其2023年11月提交了创梦补贴申请,当年11月中旬符合申请条件办结,但到了2024年10月25日,她仍未收到补贴。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一个城市要想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在引才聚才上进行“制度补血”。人才补贴不仅让年轻人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也让他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善意和温暖;然而,“人才补贴等一年”让制度初衷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
一项饱含制度善意的好政策,却在执行过程中被异化,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的批评质疑。哪怕人才补贴发放有一个过程,哪怕“省政务服务网不对办理时间进行限制”,也不能让申请人苦苦等待,“人才补贴等一年”显然背离了引才聚才的初衷,会在无形之中损伤人们对一座城市的信任与认同。人才补贴离不开相应程序,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等一等”“放一放”“拖一拖”,而是要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在“人才强市”“人才强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渐趋激烈。将青年人真正放在心上,愿意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一座城市才会更有活力、更有未来。更进一步说,只有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才能在城市更有为。让人才补贴尽快惠及申请人,将好事实事做好做实,既需要公共部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也离不开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力。
说到底,“人才补贴等一年”是缺乏“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应人才之所需”的同理心,有一种麻木心态在其中,缺乏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人才补贴发放的效率同样测量着公共服务的成色以及对待人才的态度。只有打破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实现多方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种种“肠梗阻”现象才会从源头上减少。城市从细处下功夫,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懂得尊重和善待人才,自然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