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在特定时空中运动的特征

2024-09-30 07:28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人口在特定时空中运动的特征

2024年09月30日 07:28   来源:北京日报   刘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物质的运动都要历经一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庞亚君的新作《人口时空分布与流动趋向》,即以万物之灵的“人”为研究对象,探究和洞察人口在特定时空中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其呈现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相关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切入人口纵深,又面向未来研判。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由迁移、计划指令、市场流动、双轮驱动四个阶段的政策导向,概括提炼出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经历了多向式→逆向式→单向式→市民化的历史演变过程。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人口流动成为决定区域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综合考虑区域分化、收入差距、城市化发展、资源环境等影响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态势、形式、主体、类型将会出现新的趋势特征。

  聚焦中国人口,又环视世界变化。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并形成城乡、区域、圈层分布的显著特征,对世界人口发展格局的影响举足轻重。对标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人口大国,我国人口总量虽占一定优势,但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处于后列,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人口向19个城市群集聚。

  专注时空分布,又刻画流动空间。人口不仅在经度、纬度、高度组成的“三维”空间分布,也是纵向长周期的时间概念,更是链接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虚拟空间,构建人口—场空间、人口—时空间、人口—流空间,既描述人口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又分析人口分布的广延性和伸张性,还刻画人口流动的交织性和渗透性,从而使人口流动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即以“时空压缩”的方式,将地缘距离转化为时间和速度,并以人口牵引和黏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复合态势,整体强化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意义。

  把握变与不变,又突出圈层套嵌。辩证把握人口流动的四个“变”与“不变”:即人口流动的主流态势、乡城流动的主要趋向、农村人口流动的主体地位、经济流动的主导方式保持不变;但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结构性、内涵性变化,以及乡—城、城—城、城—乡、乡—乡的多极化趋势,全“龄”化、全“职”化、全“员”化的多元化趋势,发展型、创业型、生活型的多样化趋势明显。更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群的主体形态,通过圈层套嵌的城镇化空间机制,将更多的人口“卷入”城市群,有力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正视问题症结,又系统谋划对策。针对我国人口分布中的“两个不平衡”和“两个不充分”,即人口空间布局不平衡、人口与资源匹配不平衡,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充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不充分问题,从大、中、小、微不同空间尺度,作出提升区域发展协调力、城市群人口集聚力、县城人口承载力、乡村人口吸引力的策略安排,探讨不同空间经济系统的人口优化布局对策。

  人口时空分布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劳动力供给、市场规模、经济活力。引导人口优化布局、有序流动,促进人口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公共资源相匹配、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

  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在工业化的驱动下向城市的迁徙和集聚。然而,人类社会数智化的发展新趋势,又使得这种人口的运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相信这种在运动中把握人口总量结构和时空分布的深度研究,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相关的决策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为浙江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