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深化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2024-09-06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119.5,比上年增长19.5%。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继续成长,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网络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近期发布的另两项数据,为观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先看工业企业利润。1月份至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8%,大幅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再看制造业景气度。8月份,在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的情况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比上月上升2.3个和1.7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新动能体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也为制造业的相对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态势日渐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动能的支撑力持续增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新旧动能实现平稳接续转换,需要紧扣4个关键词。

  聚力创新。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也走不通了。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必须坚持聚焦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

  深化改革。动能转换之难,难在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既有规则秩序和利益格局的改变,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是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促进融合。需要明确的是,不能将新旧动能转换简单理解为新旧产业转换。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这是我国制造业体系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传统产业同样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绝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序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枝”。

  贵在坚持。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动能转换之痛,痛在传统动能逐渐弱化,而新动能的成长成熟需要时间,短期内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在这期间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原本隐藏的各类风险也可能水落石出。这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但不改革就是长痛,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扎扎实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新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深化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2024年09月06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119.5,比上年增长19.5%。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继续成长,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网络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近期发布的另两项数据,为观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先看工业企业利润。1月份至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8%,大幅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再看制造业景气度。8月份,在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的情况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比上月上升2.3个和1.7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新动能体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也为制造业的相对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态势日渐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动能的支撑力持续增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新旧动能实现平稳接续转换,需要紧扣4个关键词。

  聚力创新。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也走不通了。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必须坚持聚焦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

  深化改革。动能转换之难,难在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既有规则秩序和利益格局的改变,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是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促进融合。需要明确的是,不能将新旧动能转换简单理解为新旧产业转换。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这是我国制造业体系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传统产业同样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绝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序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枝”。

  贵在坚持。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动能转换之痛,痛在传统动能逐渐弱化,而新动能的成长成熟需要时间,短期内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在这期间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原本隐藏的各类风险也可能水落石出。这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但不改革就是长痛,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扎扎实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新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