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 也得正视诉求

2024-09-03 07:16 来源:郑州晚报

  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日,2024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在铁路12306网站全文发布,并于当日起施行。其中,在《拒绝运送和运输合同的终止》一节中明确,对告知列车无运输能力后,无票继续越站乘车的旅客:站、车均可拒绝其进站、上车或责令其下车;对责令其下车的,其未使用至到站的票款不予退还,运输合同即行终止。

  铁路新规明确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这是结合列车运能,防止列车严重超员、个别人钻空子引发各类风险,从而保障旅客乘车体验所作出的考虑,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买短乘长”“买长乘短”的旅客是因为实在抢不到票,才会出此下策,特别是遇到出行高峰,无论长短,只要能买到票就行,很难顾及其他问题。这就需要铁路部门开动脑筋,想旅客所想、助旅客所需。

  新规不容误读。客流分淡季和旺季,而是否允许“买短乘长”其实也是视情况决定的——依照新规,“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可予以办理”。车厢坐不满,有旅客想补票越站未尝不可;“予以办理”也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彰显人性化服务。就算列车运能不足,或没有余票,新规也指出要明确告知旅客,沟通解释,再进一步拒绝旅客进站、上车或责令其下车。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做到位,相信公众能够认可。

  当然,对“买短乘长”,铁路部门不应止于说“不”。一方面,应实行关口前移,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算法,制定客流高峰应急预案,应对部分运能紧张区段补强运力,精准调配、科学安排运输;另一方面,应积极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恪守公共道德,自觉抵制恶意逃票。如果旅客有越站乘车需求,按照铁路新规,须在原车票到站前提出。维护良好乘车秩序,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相互理解。

  无论如何,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乘客亦有权要求更高质量的服务。诚然,短期内铁路运力紧张问题恐难根治,但有关部门仍需不断探索综合治理办法,正视旅客诉求,兼顾公平最大化。

  2024版《国铁集团客规》,对比2023版进行了24处修订。除修订越站乘车条款之外,还对报销凭证、学生优惠票核验和购票等条款有了更详细的规定,无疑是对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

  事关多数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相信铁路部门今后能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使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 也得正视诉求

2024年09月03日 07:16   来源:郑州晚报   韩静

  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日,2024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在铁路12306网站全文发布,并于当日起施行。其中,在《拒绝运送和运输合同的终止》一节中明确,对告知列车无运输能力后,无票继续越站乘车的旅客:站、车均可拒绝其进站、上车或责令其下车;对责令其下车的,其未使用至到站的票款不予退还,运输合同即行终止。

  铁路新规明确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这是结合列车运能,防止列车严重超员、个别人钻空子引发各类风险,从而保障旅客乘车体验所作出的考虑,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买短乘长”“买长乘短”的旅客是因为实在抢不到票,才会出此下策,特别是遇到出行高峰,无论长短,只要能买到票就行,很难顾及其他问题。这就需要铁路部门开动脑筋,想旅客所想、助旅客所需。

  新规不容误读。客流分淡季和旺季,而是否允许“买短乘长”其实也是视情况决定的——依照新规,“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可予以办理”。车厢坐不满,有旅客想补票越站未尝不可;“予以办理”也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彰显人性化服务。就算列车运能不足,或没有余票,新规也指出要明确告知旅客,沟通解释,再进一步拒绝旅客进站、上车或责令其下车。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做到位,相信公众能够认可。

  当然,对“买短乘长”,铁路部门不应止于说“不”。一方面,应实行关口前移,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算法,制定客流高峰应急预案,应对部分运能紧张区段补强运力,精准调配、科学安排运输;另一方面,应积极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恪守公共道德,自觉抵制恶意逃票。如果旅客有越站乘车需求,按照铁路新规,须在原车票到站前提出。维护良好乘车秩序,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相互理解。

  无论如何,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乘客亦有权要求更高质量的服务。诚然,短期内铁路运力紧张问题恐难根治,但有关部门仍需不断探索综合治理办法,正视旅客诉求,兼顾公平最大化。

  2024版《国铁集团客规》,对比2023版进行了24处修订。除修订越站乘车条款之外,还对报销凭证、学生优惠票核验和购票等条款有了更详细的规定,无疑是对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

  事关多数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相信铁路部门今后能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使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